長江三峽工程順利蓄水至175米高,是三峽水庫連續三年達到這個正常的蓄水目標。這個蓄水量亦意味著三峽樞紐可全面發揮防洪、通航、發電,以及為下游提供水資源等功能。
在星期二早上八時,三峽水庫水位升到175米,較九月初正式啟動試驗計劃時高出十六米。
當年為大壩工程運送機電設備的道路,因蓄水位上升而被江水淹沒。附近兩岸的垃圾亦被帶到江中,工人忙於清理。
三峽大壩安裝了一萬多個精密儀器,監測著有否出現震動與滲漏等情況。
當局表示有關指標一切正常,顯示今年的蓄水試驗成功,連續第三年達到正常蓄水位,而且經過多年的試驗,水庫周邊地質亦趨於穩定。
專家表示,175米是三峽工程設計的最終蓄水位,是要配合防汛、航運和發電的功能。
專家指,當蓄水位達175米,有助改善長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可以攔截二百二十多億立方米的洪水。
同時,三峽電站的發電量亦會大幅提高,當機組全面投產,每年平均發電量會達到847億千瓦,相當於十個大亞灣核電站的發電。
為配合蓄水位目標,上游航道亦要加深擴闊,專家指會有助改善長江的航運條件,例如由宜昌至重慶的六百六十公里的航道,屆時可以航行一萬噸級的船隻,降低航運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