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民教育科,其中一個爭議是外國是否都有實施類似的課程。翻查資料發現,外國課程多數是強調公民權,少有提及要愛國。
西方國家的身分認同,多數是建基於價值觀,例如民主、自由、法治等等,少有以民族意識為基礎。多數國家只有公民教育,而沒有國民教育。
以英國為例,英格蘭的中學設有公民科,目標是透過建立良好公民意識,鼓勵人民投入和貢獻社會。內容有人權、公民責任、政治制度等等。
美國亦都無國民教育,但初中就會教美國歷史和美國政府科,各個州份自行決定教育政策,當中加州的公民教育中心就表孫,目標是要鼓勵具民主理念,和參加民主政治過程的公民。
西方國家的公民教育科,明顯和香港的國民教育科,有重大差別,不會像香港,直接說明要提高國民質素或愛國心。
不過,亞洲國家日本雖然都沒有科目叫做國民教育,但文部省在99年就初中課程定出目標,希望能培養學生,察覺自己是日本人,要愛國和為國家發展盡力。
新加坡就由九七年起推行一科叫社會研究的科目,向學生灌輸核心價值,認識國家。
而除了獨立成科,很多國家亦會將元素分散到其他科目入面,例如南韓,由於國情特殊,歷史和社會等科目都會教學生,外圍形勢嚴峻,國家現有成績得來不易,加上有兵役制度,都可以潛移默化加強民眾愛國情感。
事實上,香港都有在常識和通識等科目,加入介紹當代國情、國旗、國歌等的元素。「心繫家國」短片、推廣基本法、和舉辦中港兩地交流團等,目標都是加強國民身分認同,已經可以被視為是國民教育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