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美國黑人弗洛伊德的死,觸發反種族主義風潮蔓延至歐洲,許多跟黑奴貿易、殖民主義有關的歷史人物雕像受到破壞。有學者提醒,不應盲目抹去歷史。
在英國倫敦,當局移走18世紀奴隸商人米利根的銅像,在場民眾高舉「黑人的命也是命」標語,歡呼叫好。倫敦市長簡世德已下令檢視市內的雕像及街道名稱,不排除移去更多涉及販賣黑奴、殖民主義的人物雕像或象徵。
在牛津,數以千計民眾到牛津大學示威,要求移走殖民主義者羅茲的雕像。
日前在布里斯托爾,17世紀黑奴商人科爾斯頓的銅像,被抗議種族歧視的示威者拉倒,掉到河中。
美國黑人弗洛伊德的死,觸發大規模反種族歧視示威,蔓延到歐洲多國,掀起一股反種族主義風潮,認為不應再歌頌因為剝削非洲黑人致富的人,即使是發生於數百年前。
在比利時多個城市,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也在種族歧視的抗議聲中被破壞。示威者指摘,他在非洲剛果殖民統治時期,殘酷殺害數以百萬黑人。有人發起聯署,要求全國移除他的雕像,安特衛普市政府已移走雕像。
這股風潮也在美國持續,多個南北戰爭時期聯盟國軍官的雕像被破壞、被移走。
美國海軍也繼海軍陸戰隊後,着手研究禁止在海軍設施上展示聯盟旗,對於以聯盟國軍官命名的基地是否要改名,國防部表示持開放態度。
有關聯盟國的歷史遺迹,如今被視為欺壓黑人、白人至上主義的象徵。有學者表示,不論是奴隸制度、帝國主義、殖民統治,都是歷史的一部分,歷史人物有功有過,是否值得紀念要深思,不應極端地一刀切,抹去一切歷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