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商人從政不是新鮮事,從廿一世紀開始就出現這股潮流,例如泰國前總理他信就是利用家族資金創立泰愛泰黨,透過民粹主義政策籠絡農民,自2001年起多次以壓倒性姿態贏得大選。
近年最經典例子,首推美國的特朗普,從一名地產商搖身一變成為美國總統,無論選前選後,他都強調自己最擅長談判做交易深受藍領和工業沒落的鐵鏽州分選民歡迎。
這批商人身處的是全球化和金融海嘯後,貧富懸殊日益嚴重的社會,理應是左翼政府較受歡迎,但為何商人出身的他們會勝出大選?
有分析認為選舉就是一門「燒錢」的生意,富豪具有這方面的優勢,令他們更容易做出參選決定。參選時他們會強調商人背景能夠引導政府更有效創造投資環境,打造就業市場,讓小市民獲得溫飽。不論最後政策能否落實,選民認同他們打理生意的能力,希望他們同樣可以成功「經營」國家。
但郭台銘跟特朗普最大分別是如果郭台銘參選,他只能以獨立身分參加,動員力無法跟政黨相比,不論在台灣還是美國,這成為了第三力量難以突圍的原因。
美國在過去150年,只有四名獨立或細小政黨候選人,能夠在大選中取得多於一成的選票。
美國紐約市前市長彭博和咖啡連鎖店星巴克前行政總裁舒爾茨,曾表態有意以獨立身分角逐總統寶座,不過最後不成事。舒爾茨坦言是擔心有可能分散反特朗普票源,變相協助特朗普連任。
他早前為新書宣傳巡迴全國時,曾提及對目前兩黨制崩壞的憂慮,指有一班為數不少的溫和派選民,被兩極化政治生態弄得十分疲憊。
他批評部分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政綱嚴重左傾,他們高呼免費大專教育、全民免費醫療、政府提供全民就業機會等政綱,卻無視國家高21萬億美元負債,嚇怕不少一直支持民主黨的中間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