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大阪二十國集團峰會,全球焦點均落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及美國總統特朗普會面,能否為貿易戰帶來曙光。
「習特會」再度上演前,兩國元首在外交上均頻有動作,習近平六月內就先後訪問俄羅斯、中亞及北韓,特朗普亦出訪日本及英國,拉攏盟友支持,甚至打出香港及台灣牌,對中方施壓。這些均顯示貿易戰背後中美政治角力,更有分析將這場中美博弈比喻為「新冷戰」。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重返亞洲」策略,包括拉攏區內其他國家開展經濟合作來圍堵中國,特朗普上場後對華政策比前朝更進取。
中國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習近平稱中國永不稱霸,但從華府角度看,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還是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均令美方擔心中方正不斷對外擴張勢力,繼而開始改寫國際規則,試圖取代美國成為領導強國。
與前蘇聯不同,目前所謂的冷戰不再局限在核武威脅或軍備競賽等,戰場已移師到高科技產業。中國企業多年來,為能盡快追上美國科技企業,發展人工智能步伐,均不斷在各地招募人才,甚至由美國科技巨企挖角,同時衍生出知識產權問題。
中國科技發展速度之快,喚起美國的危機意識,要保住國內的科技經濟,因此亦能解釋到,為何全球流動網絡基建市佔率最高的華為,成為華府制裁的主要目標,美國亦針對受惠於「中國製造2025」政策的產品加徵關稅。
美國對華立場強硬,雖然是共和民主兩黨共識,不過部分美國學者認為,兩國關係仍未惡化到冷戰地步,不能夠與1940年代冷戰相提並論,尤其是在美方制裁中方同時,自身利益亦受損的情況下,雙方目前仍留有餘地,美國副總統彭斯一再推遲有關中國人權的演說便是例子。
分析同時指,如果華府迫得太緊,最終有機會激起中方強烈反彈,中美幾十年以來的合作關係亦會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