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以「關稅人」自居的特朗普,向來宣稱美國徵收的關稅由其他國家直接付帳,今次宣布將上調中國進口貨物稅率也貫徹同一論調,實際上又是否這回事?
關稅戰下,美國企業要減輕損失,方法不外乎將成本轉嫁消費者、要求外國出口商降價,或是尋找替代貨源。最簡單的方法,自然是加價,如重型機器製造商Caterpillar,受進口金屬與其他原材料關稅措施影響,去年成本大漲逾一億美元,要上調售價應對。
美國去年初起對中國、歐盟等主要貿易夥伴加徵關稅後,關稅收益按年大增逾四成,達497億美元。
不過,經濟學者指,背後代價幾乎全由國內消費者與企業承擔。專家估算,徵稅商品售價不到一年內上漲一至三成,與關稅水平相若。
同一時間,由於進口商品價格上升,競爭力削弱,不少本土生產企業也趁機加價。以洗衣機為例,報告指,徵稅導致產品售價上揚近12%。商家瞄準消費者大多一併購入洗衣機與乾衣機的習慣,同時上調乾衣機價格攤分成本。扣除稅收,消費者過去一年採購以上兩類日用品的成本大增15億美元。
關稅措施雖然創造了1800個職位,然而按此推算,每個新增職位成本逾80萬美元。
除了推高物價,開徵關稅也令進口商品種類減少,令消費者蒙受「雙重」損失。
既然徵稅有諸多弊處,為何特朗普決心升級關稅戰?
分析認為,他的一大籌碼是美國經濟數據向好,首季經濟增長3.2%,較預期好,四月份失業率跌至近50年新低,給予特朗普空間進一步向中國施壓。
不過,上調關稅後,美國未必是贏家。
華府目前的關稅清單主要針對工業用產品,對消費者影響尚未算太大,一旦全面徵稅,納入大量消費品,意味普羅大眾衣食住行也將面臨衝擊。
至於中國,雖有分析預期新一輪關稅或令經濟增長下跌一至兩個百分點,惟《經濟學人》認為,於中央一連串刺激措施下,內地經濟已回復平穩增長。
加上總理李克強推動大規模減稅,降低製造業等行業稅率,特朗普試圖以關稅換取中國讓步的做法未必如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