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處理陳光誠事件的手法,備受批評。《紐約時報》報道,有美國高級官員私底下承認,今次的確有失誤。
美方為了趕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前,解決事件,急於與中方妥協,細節根本都無說清楚,只是達成口頭協議。
結果美方人員,連到醫院探望陳光誠都無法做到,令陳光誠以為被遺棄,感到害怕,不斷透過傳媒發放言論,令局面更尷尬。
有律師指,陳光誠經過連日折騰,情緒容易波動,美國應該預計到,至少應該要求派人到醫院陪伴陳光誠。
《紐約時報》又指,美方談判人員未夠專業。助理國務卿坎貝爾,雖然熟悉亞太事務,但他是日本專家,不是中國專家。駐華大使駱家輝,就只是首次派駐中國工作。
相反,中方首席談判代表、外交部副部長崔天凱,與美國打交道,超過三十年,經驗豐富。
不過,《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同時指出,今次事件出亂子,另一個關鍵原因是,美方的對口單位、中國外交部,地位不夠高,未能與有權勢的公安機關抗衡。
《華盛頓郵報》引述學者指,這是黨的事務,不是政府的事務,只有中共高層,才能保證陳光誠的安全。
外交部是中國政府架構中,最弱的部門之一,少有能直接聯繫黨中央。
這就解釋到,為何陳光誠一離開美國大使館,就立即受到便衣公安施壓,即使美方人員到醫院都受阻。
即使今天外交部表示,陳光誠可申請留學,但有律師警告,公安部門可能阻延審批文件,未能百分百樂觀。
但無論如何,自從八九年、方勵之事件之後,有關不同政見人士的問題,美國都只能通過外交部這條途徑,與中方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