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超強颱風、超級颶風,這些被扣上「超級」的風暴近年頻頻出現,成因撇不開氣候暖化,超級電腦的進化亦令這些「怪獸」無所遁形。
「全球氣候模型」是科學家廣泛用於預測和了解氣候變化的系統,透過將地球劃分成無數立體方格,超級電腦利用方程式運算當中各種氣象數據,可以模擬出地球的氣候現象。
隨着電腦運算能力提高,這些「模擬預測」亦越貼近現實。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聯同大學專家,利用氣象模型做的最新研究顯示,氣候暖化令海水溫度升高,颶風數目因此會越來越多,達3至5級的颶風未來十幾年會多11%,颶風增強速度亦會越來越快。
中心風力超過每小時300公里,遠超最高級別的超級颶風,更可能變成常態。2016年至2035年預計有32個,較上世紀末僅9個多兩倍半,到本世紀後期會倍增至72個。
實際上,這類颶風近年大家都「見識」過,去年橫掃加勒比海地區的颶風瑪麗亞,在短短兩日由熱帶低氣壓極速增強為5級颶風。
2015年吹襲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帕特里夏,中心風力每小時超過330公里,比5級颶風的基本風速高出80公里,成為西半球史上最強颶風。
風暴越來越強,近期有人提出應否修訂沿用四十多年的颶風強度等級,加多一級「6級颶風」,科學界意見分歧。
有科學家更在意的是,颶風等級表只依據風的威力去分級,忽略了比風可能更致命的「水」。風暴會引致海的水位上升,形成風暴潮,強風再將海水推上岸,造成倒灌。
科家學指出,純粹是強風,留在室內都能避過,但風暴潮造成的海水倒灌可能短短幾分鐘水浸,就足以令人「走投無路」,尤其是氣候暖化,令過去幾十年海水升高,加劇風暴潮的破壞力。
還有很多人對風暴的危機意識不足,例如覺得不近岸的地區就不會水浸,風暴路徑圖沒覆蓋的地方就不受影響,風暴減弱就代表威脅減除等。
這些都是科學家正研究,希望用各種途徑都想消除的大眾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