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作出的競選承諾是否落實,近日成為焦點,亦可以說關乎整個中東和平進程的存亡。
搬遷大使館一事並非特朗普「創造」出來,美國國會早在1995年通過屬建議性質的《耶路撒冷大使館法案》,指「應該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亦不應遲過1999年5月31日設於耶路撒冷。
不過,顧及國家安全及避免中東危機升級,過去三任美國總統都不敢輕舉妄動,一直暫緩執行法案。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亦從未嘗試由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
特朗普上任後一直與以色列保持友好。今年5月訪問當地時,更以首位美國總統身分戴着猶太教帽,去到哭牆。
不過,他在6月最終跟前任一樣簽署備忘,暫緩搬遷大使館。
說到底,耶路撒冷不論在政治或宗教上,都是高度敏感的「議題」,亦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長久以來和談的最大阻礙。
位於約旦河西岸的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第一次中東戰爭後,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屬於約旦和以色列,由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聚居。
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亦佔領了屬於約旦的東耶路撒冷,並在1980年通過法案,宣布確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一直未獲國際社會承認。
其後在國際斡旋下,以巴出現過「和平路線圖」,但耶路撒冷問題始終是碰不得的底線。
外界都關注特朗普會否觸碰這條底線?如果他決定不再暫緩執行95年的大使館法案,意味必須落實搬遷大使館計劃,否則按照法案,國務院會失去一半的採購及維修撥款資助。
有分析認為,特朗普任內必定會實行搬遷大使館的計劃,只是在於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