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同時被列入名錄的還有古巴倫巴音樂及舞蹈、比利時的啤酒文化及韓國濟州的海女文化等。
中國以農立國,天氣變化對農作物收成至關重要。古人於是透過觀察太陽位置及一年當中時令及氣候變化,總結出二十四節氣,每個月兩個節氣成為中國傳統曆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確立。數千年來一直是農民農耕活動的重要根據,在國際氣象界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到了今天,中國農村人口仍然佔超過四成。雖然隨着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的指導功能已逐漸減弱,但節氣變化繼續影響着中國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用來記憶二十四節氣的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不少人仍然琅琅上口。
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教科文組織會議,周三正式將「二十四節氣」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加上「二十四節氣」中國目前已有37個項目獲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皮影戲和珠算等,是全球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除了「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遺的還有古巴倫巴音樂及舞蹈。古巴被美國制裁逾半世紀,古巴人物質匱乏,但他們的倫巴音樂及舞蹈仍然充滿歡樂及熱情的氣息。
倫巴將非洲音樂、西班牙舞蹈的熱情及加勒比海的慵懶揉合,歌曲及動作表現反抗及自尊,同時又十分優雅及性感,舞姿張揚歡快,為成芭蕾以外,古巴另一項國寶。
古巴已故前導袖卡斯特羅掌權時大力推動民族舞蹈,在埃塞俄比亞的古巴代表團亦特別將倫巴成功入遺獻給卡斯特羅。
今年同時入選的還有比利時的啤酒文化及南韓濟州海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