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倫敦市長簡薩迪宣布,全面調查外國資金湧入當地房地產市場的影響。
倫敦樓價急升,是城市中產化,又稱為「仕紳化」的現象之一。意思是當社區急速發展,地價和租金上升,大批高收入人士遷入,生活指數自然提高,原來居住的較低收入人士,則要被迫搬到更偏遠地區。而本來的舊區文化亦將逐漸消失,多了一分豪華,卻少了一份人情味,香港人對這個現象相信不陌生。
倫敦近年不時出現反「仕紳化」的示威或活動,去年9月約二百人襲擊一間食店,指該店出售一份早餐殼麥叫價超過三英鎊,店主則解釋因為租金昂貴。發起示威的組織揚言,不要買不起的豪宅,而要可負擔的房屋,重奪社區話語權。
倫敦可謂是「仕紳化」發源地,這個名詞最先由一名德國裔藝術家在五十多年前,觀察倫敦北部的社區發展現象後提出。時至今日,全球多個城市都正面對這個問題。
為解決「仕紳化」引伸的問題,不少政府傷盡腦筋。例如加拿大、溫哥華,跟倫敦一樣,因「仕紳化」導致樓價上升。不少物業更被外國投資者「丟空」等升值,當局於是實施「空置物業稅」,打擊這類行為。
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亦有類似措施,當地一幢百年歷史建築計劃改建成摩天大樓,並提供住宅單位。發展商跟政府磋商後,承諾兩成住宅會是中低價單位,但仍引起反仕紳化團體抗議。
事實上,政府的責任便是要在社區發展上取得平衡,有時並非一句「土地問題」便可開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