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美國聯儲局明年起,每月買債規模將減少100億美元,意味史無前例的量化寬鬆政策開始功成身退。
量化寬鬆政策其實源自日本,而美國式量化寬鬆政策則是由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啟動。身為經濟學家的伯南克,進入聯儲局前,曾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任教17年,他在2002年加入聯儲局,至06年接替格林斯潘出任聯儲局主席。伯南克一直主張貨幣寬鬆政策。
量化寬鬆推行的原因,是由於08年爆發金融海嘯期間,雷曼兄弟受次級按揭房貸風暴波及而破產,整個金融體系失去信心,銀行不願意借貸,不僅是美國陷入衰退,全球經濟亦進而出現危機。
為了救市,美國聯儲局在08年11月公布首輪量化寬鬆,開展美國的QE時代。伯南克即將退任聯儲局,是次由他本人啟動退市,正好實現了有始有終。
歷時5年的量化寬鬆政策,到底有甚麼成果?
首先,量化寬鬆政策成功將指標利率,即美國10年國債孳息率一度壓低至1.5厘以下。低息支持樓價回穩,令美國樓市復蘇,失業率亦由09年的百分之10以上,下跌至今年11月的百分之7。
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亦連續三個季度錄得按季增長,顯示美國經濟已走出谷底。有人形容,量化寬鬆如為病人注入強心針,在最危急的關頭可以保命,但具不少副作用,例如全球低息令樓價等資產價格高企,令不少港人買不到樓,成為受害者。
至於全球的發達國皆奉行寬鬆貨幣政策,會否引發惡性通脹?目前仍未有定論。要為伯克南總結功過,可能仍是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