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一分錢可以買南瓜、紅薯,約一元人民幣可買到三隻雞蛋,想買菜,買藥亦可以。
說的是近期火熱的社區團購平台,就連科技巨企騰訊、阿里巴巴、美團等等都想分一杯羹。
中央電視台記者:「武漢市這幾天實行社區封閉政策以來,市面上最大的變化是,全部轉向是對社區團購。」
中國在新冠病毒疫情初期,實施社區封閉政策,令早在2015、16年開始萌芽,但發展多年未都如理想的社區團購業務大旺。
據市場研究公司凱度發布的《2020社區團購白皮書》,今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達到890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七成八,預期明年市場規模突破人民幣1200億元。
社區團購因為疫情爆發,用戶流量大升,個別科技龍頭利用自身平台或社交媒體的小程式,提供社區團購服務加入戰團,例如美團有「美團優選」、拼多多有「多多買菜」等的自建平台,阿里旗下的盒馬鮮生拓展團購盒馬優選。另外,騰訊及阿里亦透過投資參戰。
社區團購平台透過大規模湊單,向生產商或批發商低價大量買入商品,統一發貨至社區商店,讓居民自取這種營運模式,既可以批發價入貨,亦可節省運輸成本。
再加上科技企業的「燒錢」補貼,團購價變得更低,個別產品甚至較出廠價更低,扼殺小商戶的生存空間。
小商戶:「市場沒有人走,你看一下,個個都在網上買了,我們這些好快就要失業。」
小商戶:「生意周轉都不好,現金方面個個流通都不行,加上美團外賣那些影響我們。」
近期《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科技企業,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壟斷社區團購平台,更表示科技企業的財力、資源和技術,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作為,而不應「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
南京市市場監管局率先出手,發布《電商菜品社區團購合規經營告知書》,強調「有序競爭」和「誠信經營」,要求平台競爭者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實施低價傾銷,排擠競爭對手獨佔市場,損害其他經營者。
社區團購究竟是新型商業模式,還是只是一場資本市場遊戲,實在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