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過去二十年本港賣地制度不斷改變,由公開拍賣到勾地,至近幾年改為定期招標賣地。隨着更多北水南下投地,「麵粉價」愈搶愈高,有業界認為政府不可再以單一方式賣地。
小西灣藍灣半島地皮於1997年以118億元批出,本港住宅地王這個「最貴」紀錄保持接近20年。直至近年北水南下搶地,「麵粉價」沒有最高只有更高。
就是這組中資財團,以168億元投得鴨脷洲新住宅地王,每呎樓面地價逾2.2萬元,高於同區「麵包價」。
97年本港賣地可以說「清一色」港資,2013年中資開始活躍於本港賣地市場,2016年中資佔比進一步升至近三成。本地中小型發展商之一的泛海國際過去三年未有成功投得本港地皮。
97年回歸後,一場亞洲金融風暴令本港樓市元氣大傷。98年政府一度停止賣地,99年才恢復,並加入勾地機制。
03年沙士,樓市跌落谷底,政府全面推行勾地制度,但勾地價往往低於政府底價,以至地皮無法勾出拍賣,令土地供應變得緊張。
2010年政府決定重掌土地供應。當時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按季推出賣地計劃,與勾地機制雙軌並行,至2013年正式取消勾地。
資深測量師余錦雄近年轉到內地測量師行工作,他說,中港財團投地競爭愈趨激烈,要穩定地價,先要恢復土地拍賣。另外亦可以在目前價高者得的批地方式上加入另一套準則,例如同時考慮入標財團的發展經驗及規劃大綱,扭轉高地價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