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娛樂乜乜乜〉香港人20年來的血與淚,都寫進電影裡

〈娛樂乜乜乜〉香港人20年來的血與淚,都寫進電影裡

【now.com娛樂】明天是香港回歸中國20周年的日子,國家主席習近平亦提前訪港,不過在網上看到的不是興高采烈,歡天喜地的景象,而是灣仔一帶過度封路帶來的不便,然後網民紛紛分享1992年《表姐,你好嘢!3之大人駕到》的片段,昔日視為誇張的笑位,今天一一應驗,仿似一則神預言。

廿年前,大家抱住50年不變的信念向前行,事實上期限未過一半,「不變」二字已搖晃不堪,就以電影為例,今天還可以看到《表姐,你好嘢》這種對政局嘲諷的作品嗎?莫講是笑,就連提也不敢再提,因為你不知哪句對白哪一幕戲會潛在被視為政治不正確,不准上映的風險,嚴重影響整部電影的投資。

回看廿年前的電影作品,在97前的歷史關口,大家有很多不快想吐,憂慮想說,《表姐》系列是種麻醉,是止痛劑。正中下懷的有《香港製造》,那刻大部分香港人未覺醒,陳果便用電影紀錄時代,將香港化成一個角色,將憂心寫到絕望,結果發揮到獨立電影的優勢,亦將香港獨立電影走到最高點,成為金像獎最佳電影。

隨後發生的就最最現實的狀況,97金融風暴將香港經濟重創,不少電影老闆也中招,令投資每況愈下,去到2000年間,充斥大量數百萬至千萬的投資,未有帶來出路。期間有向過其他國家合作的電影《三更》、《見鬼》、《雙瞳》,台灣、韓國、泰國都是心儀合作單位,有成功,但都是偶發性,未成氣候。

2003年的沙士,令慢慢復原的元氣再打回原形,一片絕望之心浮現。但同時造就CEPA出現,合拍片模式泛起,香港電影終於找到新資金,而條件就是創作題材受局限。然後香港電影人仿如90年代初北上開廠的廠佬一樣,北上發展,橫店、銀川,再陌生的名字都要上。

以為經濟政策就是萬能,肚子回歸腦袋回歸指日可待,但就是過於束縛的政策,令香港新一代觀眾感到沒趣,於是便浮現起本土電影的盛放期。如政治一樣,溫和地遞信、遊行、示威你不接納,唯有走向佔領掉磚的激進。《表姐》系列式的嬉笑怒罵你都要搾乾,便壓逼出《十年》這種更尖利的怒吼。結果不單社會撕裂,連帶電影創作都撕裂得很。

今天的電影行業,隨科技和網絡的盛行,都展開了新路線,面對的衝擊將會更大,但亦可以肯定,封鎖的成效同樣更難。

《表姐,你好嘢!3之大人駕到》這情節,近日經常看到,不過換成現實其實不太好笑。
《十年》出現,跟沒有好好處理民間的怨氣有連鎖關係。
《三更》是2002年,香港電影東南亞的更緊密合作下的成品。
今天重溫《表姐,你好嘢》,幕幕都似神預言。

文:魯連

〈娛樂乜乜乜〉逢星期一至五刊登將每日的娛樂熱話,以全新角度為大家點評,大膽假設,細心求笑,希望滿足到去到邊度都好鍾意睇娛樂新聞的你。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