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足室談心】超出理性範圍的消費決定

【足室談心】超出理性範圍的消費決定

其實背後的心理不單是對足球的熱愛,還包含了一種深層的心理機制。 (筆者提供)

【Now Sports】門票貴也先看吧,下次或者是10年後。

撰文:June

最近又有傳奇球星訪港,新認識的朋友往往對我喜歡足球感到很好奇。他們很想知道為甚麼球迷如此瘋狂,即使球隊低潮也會不離不棄,每季大灑金錢為自己及家人買門票買球衣。或是好像我一樣,突然買機票,跑到很遠的地方只為了看一場球賽。

也常常有人問起,我是因為喜歡一隊球隊還是一個球星開始看足球。認識我的人當然知道我是因為Owen(奧雲)而喜歡上足球,瘋熱是因為基斯坦奴朗拿度(這個故事在其他文章有所提及),是他們讓我認識皇家馬德里。我認為每人總有一個起點吧,因為一個人而令你將目光停留在比賽上,你才有機會感受到,足球並不是20個人在追一個皮球的運動,因而喜歡上一隊球隊。

朋友好奇,追球星/球隊是不是很花錢?

「你最貴的一張足球門票買了多少錢?」

「應該是1萬多港幣吧。」

「門票包括甚麼?」

「沒有,就門票一張。」

「我不知道會不會為演唱會買一張萬多元門票,可能吧……」

「有點不一樣,因為我每次都是抱著下一次再入決賽,或者是10年後的心情去購買。(皇馬9冠跟10冠相隔了12年)」

在談到我曾經購買過最貴的一張足球門票,花費超過1萬港幣時,很多朋友都覺得不可思議。其實背後的心理不單是對足球的熱愛,還包含了一種深層的心理機制——「恐懼損失」(fear of missing out)和「損失規避行為」(loss aversion)。行為經濟學權威丹·艾瑞利(Dan Ariely)在其著作《金錢心理學》中提到,當我們面對「這可能是最後一次」的機會時,害怕錯過的感覺會推動我們做出超出理性範圍的消費決定。

換句話說,我明知道票價昂貴,卻仍願意付出高昂代價,只為確保不會失去親眼見證決賽,甚至奪冠的珍貴體驗。現在回想,我真的沒有後悔那幾年花錢去了,反而是在後悔2018年的決賽沒有去。

撰文:June

不懂踢波的女生看足球到底是甚麼心理

本欄逢隔周四上載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