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Sports】在今年2月的一個比賽周,德乙平均入座率竟然比德甲高出2萬人,乍看數字相當驚人,但其實這個奇怪現象不難解釋,只是背後涉及很多因素,今天先說一下其中一大原因:近年很多#大球會也淪落德乙。
撰文:林嘉博
史浩克04、漢堡、哈化柏林,這些香港球迷耳熟能詳的德國傳統大球會,已經連續兩季同時在德乙作賽。今季仍在德乙掙扎的大球會,還有科隆、紐倫堡、漢諾威、凱沙羅頓及德素多夫,而近年史特加及雲達不來梅也曾降落德乙。可想而知,上述球會每個周末也為德乙帶來龐大觀眾群,特別是當他們在主場作賽之時。
上季德乙場均入場人數比西甲還要高,當中史浩克04主場賽事錄得場均62440人,排全歐洲第9,但「礦工」在德乙卻只排第10,繼續令球迷大失所望。以上數據反映德國球迷對愛隊的熱情不會因成績而減退,但究竟為何就算球迷如此忠心,這些大球會卻如此不爭氣?當然每間球會都有自己的故事,但筆者觀察到有數個通病,幾乎是每個沉睡巨人都經歷的問題,慢慢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首先,德甲中下游競爭非常激烈,這與德國濃厚的足球文化有關,幾乎每個城市都能產生一間有競爭力球會。任何球會稍有差池,就很容易跌入降班漩渦。德甲只有18個席位,百花齊放之下自然僧多粥少,加上不少中小型球會抬頭(下回詳述),能在德甲生存的大球會自然愈來愈少。
其次,50+1制度令大球會不能以吸引投資來延續本身優勢。眾所周知,德國球會幾乎全數由球迷會員擁有,固然包括所有歷史悠久的大球會。像漢堡、德素多夫及紐倫堡等大城市球會,本來非常適合投資,但礙於50+1制度,沒有商人願意巨額投資沒有主要話語權的項目(哈化柏林除外)。加上在球迷主導之下,這些大球會連門票和周邊產物等僅有收入也以低價發售,一旦球會管理不善,很容易被更商業化和國際化的列強拋離,中小型班亦隨之迎頭趕上。
加上現今球探網絡極為發達,不少青訓產品在升上一隊後不久,甚或早在為一隊上陣之前已被更大的球會挖角。近年最大例子是科隆青訓出身的獲斯,在16歲時轉投利華古遜。史浩克04新星韋赫奧高、哈化柏林的歷斯,紐倫堡的奧遜等新星都在18歲或以前就離開母會。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既不能靠外來投資,又很難靠自家青訓改變命運,導致這些球會有如身陷流沙中,不能自拔。
有趣的是,這些球會大部份球迷寧願維持現狀,也不願廢除50+1制度,將命根斷送給大財團。這也許是德國球迷才明白的浪漫,也許足球世界就是殘酷的汰弱留強,也許在現金足球世界下,這才是真正的足球。正如德甲宣傳口號所說:「football as it's meant to be」,但究竟在成績和球迷自主之間,是否有一個平衡?留待兩星期後再討論。
#大球會由筆者自行定義,考慮因素包括會員人數及獎盃數量多寡,所屬城市和主場的大小等。
撰文:林嘉博
熱愛德國和香港足球文化
本欄隔周五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