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Sports】今屆杭州亞運圓滿結束,482面金牌名花有主,但對韓國男子運動員而言,每枚亞運金牌背後,卻有另一重關乎個人前途的重要意義。
撰文:陳大龍
由於兩韓關係緊張,韓國多年來一直實行義務兵役制度,確保有足夠兵員應付戰爭爆發。在現行制度下,韓國男性一般要在19歲至28歲期間入伍,服役至少18個月。對昇平年代的運動員而言,這段時間正是運動生涯的高峰,漫長的服役期必然會擾亂訓練和比賽計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而且軍事訓練艱辛刻苦,軍隊內部又不時傳出欺凌、性侵等醜聞,導致兵役成為男子運動員揮之不去的夢魘,總想避之則吉。
韓國當局亦明白服役對運動員的困擾,但兵役制度是回應戰爭威脅的無奈方法,不能隨意更動,故此制訂了豁免機制,讓一眾為國爭光的運動員免除兵役之苦。根據韓國的《兵役法》,運動員取得奧運獎牌或亞運金牌,即可豁免服役,改為接受簡單的軍事訓練。男子運動員若要擺脫兵役的枷鎖,唯一希望就是在這兩個大賽中達成目標。
當然,希望與奢望往往只是一線之差。比較這兩項國際大賽,奧運屬世界最高水準,爭取獎牌難度極高;亞運則是地區性賽事,部份比賽更只屬亞洲流行的非奧運項目,競爭相對較小,「爭金」較為容易。以2020年東京奧運為例,韓國只取得20面獎牌;但今屆杭州亞運,韓國卻取得42面金牌,以亞運金牌作為「逃生門」的機會,明顯較高。
對一般運動員而言,亞運會本是純粹的體育競技,是展示鍛鍊成果和體育精神的大舞台,勝不驕敗不餒,正能量滿滿。但在韓國社會,運動員的表現除了涉及國家榮譽,背後更隱含抗拒服役的利益考量,這種「輸了要當兵」的另類懲罰,難免扭曲運動員的心態。至於免除兵役的標準,更充斥著不同體育項目之間政治角力,以及權貴們利益輸送的陰暗面,詳情下篇再談。
撰文:陳大龍
踢波唔夠氣,吹水多道理,死剩把口的球場邊緣人
本欄逢隔周一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