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亞洲電視免費電視牌照四月一日屆滿,免費廣播終止在即。《新聞極客》與兩名新聞部員工細說亞視風雨。
【now新聞台】青少年自殺引起社會關注。《新聞極客》發現過去五年,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求診人數,由1.5萬人增加至2.6萬人,上升7成。精神科醫生指焦慮症及抑鬱症有年輕化趨勢,建議家長放慢步伐,增加與子女溝通的時間。
【now新聞台】市民不時會收到財務公司的推銷電話,有些聲稱可以提供低息貸款。《新聞極客》發現,有財務中介公司以不良手法誘使市民借貸,從中收取巨額中介費。
【now新聞台】警方於年初起訴多名Uber司機非法載客取酬,《新聞極客》發現Uber採取新措施避開警方執法。有本地公司更開發新應用程式,以虛擬貨幣進行載客交易,聲稱不會違法。
【now新聞台】本港近年推動電動車發展,包括提供免首次登記稅優惠,數年間電動車數目倍增,但充電的配套卻追不上,商用電動車試驗計劃亦面臨失敗。
【now新聞台】農曆新年一向是內地旅客訪港旺季,但剛過去的農曆年假內地團少了七成,購物區生意慘淡,早前旅遊業議會內訌,業界發起不合作運動令旅遊業雪上加霜。《新聞極客》走訪業內人士,探討旅遊業面對的內憂外患。
【now新聞台】政府曾經打擊工廈劏房,但情況未見收歛,而且單位愈劏愈靚,愈劏愈豪華,甚至用作出售。《新聞極客》到多個地區了解過工廈劏房的情況。
【now新聞台】香港去年的天氣異常溫暖,但近幾天又遇上強烈寒潮氣溫急跌。面對反常的天氣,《新聞極客》走訪了數個要「望天打卦」的行業,看看他們如何應對。
【now新聞台】香港一些偏遠的沿岸地方積存很多垃圾,影響海洋生態。新聞極客發現,這些海上垃圾黑點大多是只有海路才可到達的沿岸地方,而垃圾的囤積可能與政府部門的分工有關。
【now新聞台】政府上月公布退保諮詢文件,提出要檢討強積金對沖機制。強積金在95年通過相關法例,2001年正式實施,當年勞資雙方為何同意強積金對沖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安排呢?《新聞極客》找來當年的勞顧會成員了解。
【now新聞台】俗稱「風火輪」的電動踏板車,世界各地以至本港均曾發生爆炸起火事件。《新聞極客》發現市面上絕大部分風火輪都是內地廠商,在沒有專利權下生產,亦沒有劃一安全標準。
【now新聞台】在歡度佳節的時候,家長都會選購玩具給小朋友做禮物。《新聞極客》檢視市面出售玩具的店舖及攤檔,發現多款玩具,可能有潛在危險,業界呼籲家長選購時要提高警覺。
【now新聞台】核能發電安全一直備受關注。《新聞極客》發現,距離香港百多公里的台山核電廠,兩個正在組裝的機組用來盛載核燃料的容器,在歐洲被驗出含有雜質抗壓韌性可能不達標,同類容器在歐洲已經停用。
【now新聞台】僧人街上化緣真假難分,有人手持皈依證,聲稱是僧人向途人化緣。《新聞極客》發現,深圳一些佛教用品店可以買到皈依證,還可以隨意填寫個人資料。佛教界人士承認皈依證難分真偽,佛教聯合會亦表示,真正出家人不會在街上化緣。
【now新聞台】小學生功課壓力愈來愈大,有家長更形容子女成為功課奴隸。《新聞極客》追蹤一個小學生放學後的行程,了解他們一天中要花多少時間在學業上。
【now新聞台】天津濱海區化學品倉庫三個月前發生大爆炸,附近一帶的街道和民居部分已經陸續解封。《新聞極客》發現部分已解封的地區含有高濃度山埃,有學者擔心對附近民眾構成風險,可能令人慢性中毒。
【now新聞台】本港過去三年有接近300宗沉香樹被砍伐的個案,《新聞極客》走訪廣東茂名。有沉香批發商表示,當地人持雙程證到香港非法斬樹再偷運返內地已經是公開秘密。
【now新聞台】近年發生多宗致命塌樹意外,令社會對樹木護養的意識增加。《新聞極客》發現,政府部門對樹木管理各自為政,一些修剪和斬樹的決定在收到市民或專業人士反對後才緊急剎停,專業性惹人質疑。
【now新聞台】被揭發帳目混亂的大埔定慧寺曾利用網上眾籌平台籌得134萬維修費,近年興起的網上眾籌活動有否保障捐款人?《新聞極客》發現,部分眾籌項目因一直無法兌現承諾而出現爭議。
【now新聞台】機場第三條跑道預計明年初動工,當年斥資28億興建的二號客運大樓需要大規模拆卸改建。《新聞極客》發現,二號大樓的客運量一直低於預期,而改建大樓預計要用86億,有關注團體質疑機管局規劃失當。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