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他們平均年齡過三十歲,但都喜歡夾BAND,在網上尋尋覓覓,最後組成五人樂隊。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看看。
【now新聞台】來自智利和美國的他們,身體雖然有殘障,聽不到音樂,雙腳天生比其他人短,連走路都有困難,但他們憑著一個信念,編出一套獨有的霹靂舞,於台上實現夢想,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欣賞。
【now新聞台】熟悉的聲音,懷舊的車廂,載著幾代香港人走過一個世紀。今年是電車110周年,電影文化中心選了三套有電車出現的電影,將劇照貼在電車上,讓市民坐車時細味香港的發展,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回顧一下。
【now新聞台】六十年代香港經濟逐漸興旺,商家為「省靚」招牌,亮起一個又一個霓虹燈,照亮每一處繁榮角落。到底五光十色背後,霓虹招牌師傅是如何靠一雙巧手,為香港打造出東方之珠的美譽?今集【文化多面睇】會帶大家看看。
【now新聞台】當代舞糅合不同舞步,表演者透過舞動身體,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有人說當代舞很難明,今集《文化多面睇》請來編舞家,為大家介紹應該怎樣去欣賞當代舞。
【now新聞台】二十年前的散文,印證著九龍城的變遷;二十年後的今日,天空再沒有飛機,放眼遠望,地貌亦變得高低不一。今集《文化多面睇》看看作家陳麗娟帶領一班中學生,認識文學以外,活生生的九龍城。
【now新聞台】有人喜歡運用創意,在家中做手作,但儲存的作品可以有甚麼出路?有店舖就收集了全港最多的300多位手作藝術家的作品,介紹人認識。本集《文化多面睇》 帶大家看看。
【now新聞台】近年每個星期都有大大小小的跑步比賽,有參加者扮鬼扮馬為了開心,有人為了健康。有人則希望帶動街頭跑步成為文化,將正能量帶入社區,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看看。
【now新聞台】微電影以幾分鐘時間捉緊觀眾的心,對新晉導演和小朋友來說是尋夢的地方。
【now新聞台】時下樓盤呎價動輒過萬,但廣告標榜,這些是窮人恩物。有大學教授透過藝術品,展現她眼中的地產銷售手法,本集【文化多面睇】會帶大家看看她的創作。
【now新聞台】一間屋荒廢二十年會是怎樣?幾位廢墟攝影師走入被城市遺忘的廢棄村落,透過相機鏡頭重新展現村落的昔日面貌,本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看看。
【now新聞台】黃靖,一個大眾比較陌生的名字,但在獨立音樂界早已闖出名堂。一邊為自己的時裝品牌做設計,一邊在街頭賣唱。他曾厚著面皮找黃耀明,在他面前演唱自己的作品,獲賞識成為人山人海旗下的歌手。今集文化多面睇聽聽他的故事。
【now新聞台】食物、飲品有過期的一日,城市是否都一樣?有藝術家用數百包飲品盒,堆砌出心目中的香港,重塑消失的街道、建築以及我們對城市的記憶。
【now新聞台】80年代盛行民歌餐廳,客人喜歡在悅耳的結他聲及歌聲中用餐。屹立於窩打老道山25年的趣屋民歌餐廳,最終避不過時代巨輪的吞噬。今集文化多面睇見證一班老主顧在曲終人散的一夜,告別屬於80年代的舊時光。
【now新聞台】大埔林村除了許願樹,還保留了風土人情,今集文化多面睇會看看,新派藝術家如何重新演繹昔日鄉土情懷。
【now新聞台】交響樂予人較嚴肅的感覺,但有無想過逛街時都可以聽交響樂呢?香港青少年管弦樂團首次衝出音樂廳,為途人送上快閃表演。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欣賞。
【now新聞台】馬蹄鐵是釘甲師為馬匹度身訂造的跑鞋,每三至四星期要更換一次,產生大量廢鐵。今集文化多面睇會帶大家看看,釘甲師如何將馬蹄鐵變成不同的家品或藝術品。
【now新聞台】被人棄置的舊木材,只要花一點心思設計,就不需運往堆填區。今集文化多面睇會帶大家看看,一名入行33年的木匠如何寓工作於娛樂,將垃圾變成寶物。
【now新聞台】傳統演奏聖樂的手鈴亦可以演譯不同樂曲,由獅子山下到世界各地的民歌,一樣能感動人心。他用了十年時間,訓練一班小學生演奏手鈴,還帶他們衝出香港,與外國的高手切磋,今集文化多面睇會帶大家看看指揮爸爸的手鈴夢。
【now新聞台】人來人往的旺角行人專用區,近年變成街頭藝人的舞台。傳統雜技和流行音樂,每日都在這裏上演。文化多面睇會帶大家看看他們的演出。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