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線

【經緯線本周提要】中美貿易戰 港商美資成磨心
2019年1月12日 13:39

【Now新聞台】中美貿易戰爆發半年,至今未平息。中國製造,成為美國的打擊對象,總值二千五百億美元的中國製貨品被徵收額外關稅。受影響的不止內地廠家,在內地設廠的本地廠家及美國公司同樣受害。這批大時代的夾心人,會在今個星期的《經緯線》與大家講述他們的苦處。

【經緯線本周提要】初老的抉擇
2019年1月12日 09:34

【Now新聞台】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前教授馬傑偉,在五十六歲「初老」之齡,毅然提早退休,他說重新跟自己、跟家人、跟社會聯繫。退休已經兩年,他有甚麼得着?

【經緯線】心之校園(二)
2019年1月6日 21:48

【Now新聞台】在北區一間小學,小朋友日夜操練,練的不是補充練習,而是自己的心靈。三年前,方子蘅來到這間小學,第一次當上校長。她在校園大力推動心靈教育,小朋友在學校學習靜觀,學習感恩,在課程加入生命教育、啟夢者計劃,她希望小朋友在學校知識上有長進,心靈亦要同步成長。校長二十多年來的教學旅途,是甚麼驅使她對心靈教育如此重視?

【經緯線】心之校園(一)
2019年1月6日 21:34

【Now新聞台】在北區一間小學,小朋友日夜操練,練的不是補充練習,而是自己的心靈。三年前,方子蘅來到這間小學,第一次當上校長。她在校園大力推動心靈教育,小朋友在學校學習靜觀,學習感恩,在課程加入生命教育、啟夢者計劃,她希望小朋友在學校知識上有長進,心靈亦要同步成長。校長二十多年來的教學旅途,是甚麼驅使她對心靈教育如此重視?

【經緯線】留住香港歷史
2018年12月23日 20:09

【Now新聞台】《經緯人。物誌》主角余震宇,愛好收集香港昔日面貌的舊相,六年前更開設了「香港舊照片」社交網站專頁。從舊相片得到啟發,他開始做深入的專題,例如研究「消失中的海岸線」。他認為拿着老照片懷舊並不足夠,還要鑑古知今,從歷史去了解今日香港。

【經緯線】局限空間
2018年12月23日 20:08

【Now新聞台】香港寸金尺土,公共空間成為市民珍貴的休憩場所,不過這些公共空間的管理甚嚴,有團體申請政府公園舉辦墟市,屢遭拒絕,由私人機構管理的公共空間,亦被批評規限多多。不過同一時間,卻有人擔心公共空間的規則不明確,會令旺角西洋菜南街失控的情況再現。 到底公共空間的管理應鬆應緊?今集《經緯線》會作詳細探討。

公共空間使用權收窄誰知過?
2018年12月22日 13:33

【Now新聞台】香港寸金尺土,公共空間成為市民珍貴的休憩場所,不過這些公共空間的管理甚嚴,有團體申請政府公園舉辦墟市,屢遭拒絕,由私人機構管理的公共空間,亦被批評規限多多。不過同一時間,卻有人擔心公共空間的規則不明確,會令旺角西洋菜南街失控的情況再現。 到底公共空間的管理應鬆應緊?今集《經緯線》會作詳細探討。

【經緯線本周提要】留住香港歷史
2018年12月22日 09:23

【Now新聞台】平日余震宇的身分是一位中學教師,下班後他化身為舊相愛好者,經營有十八萬人讚好的「香港舊照片」社交網站專頁。到底他為何熱愛收藏舊照?

【經緯線】誰融合了誰(二)
2018年12月16日 21:34

【Now新聞台】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耗資超過800億,港珠澳大橋投放過千億,自稱「大灣區人」的本地時裝設計師鄧達智,為何形容高鐵反而將他「推出」大灣區?廣州來的旅客,又覺得高鐵帶來甚麼方便?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吸引大批珠江西岸旅客,但東涌居民又怎樣想?今集《經緯線》會探討,兩大基建最終方便了誰融入了誰的生活圈?

【經緯線】誰融合了誰(一)
2018年12月16日 21:32

【Now新聞台】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耗資超過800億,港珠澳大橋投放過千億,自稱「大灣區人」的本地時裝設計師鄧達智,為何形容高鐵反而將他「推出」大灣區?廣州來的旅客,又覺得高鐵帶來甚麼方便?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吸引大批珠江西岸旅客,但東涌居民又怎樣想?今集《經緯線》會探討,兩大基建最終方便了誰融入了誰的生活圈?

【經緯線】返深圳(二)
2018年12月9日 20:07

【Now新聞台】深圳是甚麼?有人說,骯髒、無文化。有人想起中港矛盾、食物安全問題,但亦有不少香港年輕人形容深圳是文青熱點、美食天堂。深圳如何擺脫只有羅湖商業城的形象,成功奪取年輕人的心,令他們願意每月,甚至每星期都上深圳「打咭」、看展覽、飲「喜茶」?今集《經緯線》跟他們上深圳親身視察。

【經緯線】返深圳(一)
2018年12月9日 20:07

【Now新聞台】深圳是甚麼?有人說,骯髒、無文化。有人想起中港矛盾、食物安全問題,但亦有不少香港年輕人形容深圳是文青熱點、美食天堂。深圳如何擺脫只有羅湖商業城的形象,成功奪取年輕人的心,令他們願意每月,甚至每星期都上深圳「打咭」、看展覽、飲「喜茶」?今集《經緯線》跟他們上深圳親身視察。

【經緯線】豬在野(二)
2018年12月2日 21:54

【Now新聞台】野豬是本港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亦是本地原生物種。近月發生多宗野豬闖進市區,甚至撞傷人的事件,社會開始高度關注這班「鄰居」的動向。怎樣控制繁殖?應否獵殺?都爭議不斷。今年年初開始,漁護署試驗為野豬避孕,成效如何?今集《經緯線》會直擊野豬避孕行動。

【經緯線】豬在野(一)
2018年12月2日 21:28

【Now新聞台】野豬是本港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亦是本地原生物種。近月發生多宗野豬闖進市區,甚至撞傷人的事件,社會開始高度關注這班「鄰居」的動向。怎樣控制繁殖?應否獵殺?都爭議不斷。今年年初開始,漁護署試驗為野豬避孕,成效如何?今集《經緯線》會直擊野豬避孕行動。

【經緯線本周提要】漁護署試行野豬避孕計劃
2018年12月2日 08:53

【Now新聞台】過去幾個月發生多宗野豬闖入民居甚至傷人的事件,漁護署自今年二月試行野豬避孕計劃,希望可以控制野豬數量,成效是怎樣?

【經緯線本周提要】非法餵飼或導致野豬闖民居
2018年12月1日 13:30

【Now新聞台】野豬是本港最大型的野生動物,亦是本地原生物種。近月發生多宗野豬闖進市區,甚至撞傷人的事件,社會開始高度關注這班「鄰居」的動向。怎樣控制繁殖?應否獵殺?都爭議不斷。今年年初開始,漁護署試驗為野豬避孕,成效如何?今集《經緯線》會直擊野豬避孕行動。

【經緯線本周提要】豬在野
2018年12月1日 09:48

【Now新聞台】近月發生多宗野豬闖進市區,甚至撞傷市民的事件,社會開始高度關注這班「鄰居」的動向。怎樣控制野豬數量?應否獵殺?社會上都爭議不斷。今年年初開始,漁護署試驗為野豬避孕,成效如何?

【經緯線】紅色新聞兵
2018年11月25日 21:27

【Now新聞台】年過七十的李振盛,文革時任職《黑龍江日報》攝影記者,拍下了兩萬多張「無用」的相片,都是當年最真實的紀錄,由批鬥大會到刑場,幕幕觸目驚心。

【經緯線】高教彈散
2018年11月25日 19:38

【Now新聞台】本港八間資助大學,每三年期都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分配經常性補助金,想欲爭取多些資源,就要做好研究,寫好論文,在研究評審工作(RAE)中獲得高評分。

【經緯線本周提要】講師指大學重研輕教為爭政府資源
2018年11月24日 13:58

【Now新聞台】本港八間資助大學,每三年期都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分配經常性補助金,想欲爭取多些資源,就要做好研究、寫好論文,在研究評審工作(RAE)中獲得高評分。近年,須競爭的撥款越來越多,「研究戰」越演越烈。做講師的變成了教書機械;做教授的要瘋狂寫文跑數。重研輕教,排名高了,資金多了,犧牲的又是甚麼?

上一頁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下一頁
熱門新聞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