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談起粵劇,許多人都會覺得是老一輩的傳統藝術。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到一個兒童粵劇團,看看團內的小朋友如何化身成大老倌。
【now新聞台】抗戰勝利七十周年,雲南、緬甸是抗戰的主戰場。在滇緬戰區,國軍傷亡慘重,近年當局在省內重修抗戰遺址,建立紀念館,希望還原歷史真相。
【now新聞台】駕駛電單車在馬路上馳騁,給人一種自由奔放的感覺,但亦有一定的危險性。兩位電單車發燒友不單喜歡駕電單車,還懂得如何裝嵌,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一起看看。
【now新聞台】藏身於觀塘工業區內的民間博物館,展出大量價值連城的大師級作品,展館外亦有一片休憩空間,讓觀眾暫時遠離繁囂。今集《文化多面睇》由展館負責人帶大家欣賞這間博物館。
【now新聞台】德國電影大師雲溫達斯用鏡頭呈現舞蹈員的優美動作,紀念已故現代舞大師Pina Bausch,製作成舞蹈藝術電影《Pina》。舞蹈錄像在歐美發展多時,而在香港就在剛起步階段。西九文化區最近為導演及舞者提供訓練,希望將舞蹈錄像推廣到本港,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視覺及藝術體驗,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看看。
【now新聞台】書本經過歲月的洗禮,會出現紙張泛黃、書脊飛脫等「老書」現象。今集《文化多面睇》會介紹「書醫生」,如何用手術醫好生病的「老書」。
【now新聞台】台前幕後由40位不同身體殘障和健全人士組成的無障礙劇團,成員透過舞台劇和他們的故事,以生命影響生命,讓更多人認識和了解殘疾人士。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一起看看。
【now新聞台】北韓有約2700萬人口,每年逾一千名北韓人用盡方法,嘗試逃離自己的國家。來自北韓的金逵珉成功脫北後,把自己成長的經歷拍成電影。今集《文化多面睇》,金逵珉會談談他的經歷。
【now新聞台】二次大戰抗日期間,香港的城門碉堡及摩星嶺炮台擔當著重要的角色。當年在這些地方發生過甚麼故事?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一起看看。
【now新聞台】開埠初期,中環鐵崗是華洋分裂社會的交界,聖公會在這兒建立教會和學校作為中西橋樑。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看看這個建築群的特色和歷史意義。
【now新聞台】修理鐘表超過30年的陳志新,由樓梯底的街邊檔到進駐商場的後巷舖。30多年如一天,他都會按照自己獨特的時間觀念,修理鐘表和生活。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看看。
【now新聞台】解決三餐,茶餐廳是不少人的選擇。兩位在外國長大的年輕人以港式茶餐廳為題材,拍攝短片到米蘭世博參賽。他們成功擊敗來自台灣、韓國、意大利等多國對手,奪得冠軍。是什麼原因令他們的作品贏得國際評判青睞?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看看。
【now新聞台】當代藝術打破傳統藝術的框架,欣賞藝術品除了從美學角度外,還要看作者的意念、背景及藝術開創性。今集《文化多面睇》,鑑賞專家帶大家分析如何評價當代藝術品。
【now新聞台】一枚小小的郵票,由籌備到面世原來需要兩年時間。雖然近年郵票的設計加入很多新元素,但愈來愈少年青人懂得欣賞這枚小方吋。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探訪一位收藏家,細說集郵的樂趣。
【now新聞台】一間小小的畫室,有多達100多隻兩棲類動物,品種超過50種。小朋友來到可以隨自己喜歡,對著七彩變色龍、雙頭巴西龜、還有角蛙等畫下牠們的形態。
【now新聞台】林奕華多年來醉心於舞台劇創作,題材多元化。他的作品評價兩極,有人會覺得深奧難懂,有人如獲至寶從中獲得啟發。今集《文化多面睇》專訪林奕華,解構他的舞台劇世界。
【now新聞台】三個年輕人發現,一輛全球只餘下一款退役巴士流落西貢荒野。他們決心將它回復昔日風采,但過程出現種種困難。今集《文化多面睇》就講述他們修復紅燈籠巴士的故事。
【now新聞台】著名日本當代畫家奈良美智在香港舉辦個人展覽,他筆下廣為人知的反叛大頭女孩,在日本311海嘯後收起了狡猾的笑容。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去看看這位畫家眼中的無常人生。
【now新聞台】九龍城寨,一個以前三不管之地,曾經見證香港過百年發展。
【now新聞台】眼闊肚窄的大嘥鬼是宣傳珍惜食物的吉祥物,他近期搞作多多,除了開設facebook專頁,以鬼馬方式與網民對談外,還大玩惡搞改圖。究竟政府宣傳可以去到幾盡?靈感又從哪裡來?今集《文化多面睇》帶大家直擊大嘥鬼幕後大腦。
上一頁 | 1 | 2 | 3 | 4 | 5 | 6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