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新聞台】車牌、公司註冊等公眾登記冊,一直是不同專業範疇人士常用的調查工具,其中牽涉的私隱隱憂,令政府近年逐漸收緊查冊的申請用途。另一方面,市民引用公開資料守則索取政府資料時卻屢被拒絕。究竟政府的資訊大門有多開放?個人私隱與公眾利益又如何平衡?

【Now新聞台】車牌、公司註冊等公眾登記冊,一直是不同專業範疇人士常用的調查工具,其中牽涉的私隱隱憂,令政府近年逐漸收緊查冊的申請用途。另一方面,市民引用公開資料守則索取政府資料時卻屢被拒絕。究竟政府的資訊大門有多開放?個人私隱與公眾利益又如何平衡?

【Now新聞台】疫情持續,老字號亦難逃結業命運,包括有過百年歷史的曾福琴行和有七十多年歷史的智源書局。實體店留不住,但手藝承傳以及對一代人的啟發,亦在歷史洪流中留痕。

【Now新聞台】大學教授林一星,過去十年參與多項社會政策研究。他認為現時社會氣氛較為緩和,是讓政府重新建立社會對其信任的時機。

【Now新聞台】學界比賽停辦超過一年,一眾正值當打階段的學生運動員,體育生涯頓入空白期。缺乏恒常訓練和比賽,不只令他們的競技水平大倒退,更令他們失去生活目標。有學生健兒坦言無從宣洩讀書壓力,亦有中六學生失去最後一次代表學校爭標的機會,只能帶著遺憾告別校園。

【Now新聞台】學界比賽停辦超過一年,一眾正值當打階段的學生運動員,體育生涯頓入空白期。缺乏恒常訓練和比賽,不只令他們的競技水平大倒退,更令他們失去生活目標。有學生健兒坦言無從宣洩讀書壓力,亦有中六學生失去最後一次代表學校爭標的機會,只能帶著遺憾告別校園。

【Now新聞台】佐敦在農曆年前經歷首次大型封區,原本熱鬧的小社區變得冷清,新填地街的排檔商戶縱使生意大跌,仍然互相扶持捱過年關。一街之隔的廟街就有熱心神父,照顧被社會忽略的露宿者,新年送暖。

【Now新聞台】科學家麥嘉慧小時候最愛望天打掛,一花一草都是她的實驗對象。近年,她從實驗室走到幕前,堅持以科學精神,為社會大眾拆解偽科學的迷思。

【Now新聞台】本港每年有超過一千名大學生退學,人數逐年增加。有人覺得,Quit U等於浪費時間及學費,但不少曾經退學後,重考文憑試再入大學的學生說,他們只為追求更好的學位,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別人眼中的任性,他們認為是堅持。他們是怎樣走過這段不被理解的路?

【Now新聞台】本港每年有超過一千名大學生退學,人數逐年增加。有人覺得,Quit U等於浪費時間及學費,但不少曾經退學後,重考文憑試再入大學的學生說,他們只為追求更好的學位,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別人眼中的任性,他們認為是堅持。他們是怎樣走過這段不被理解的路?

【Now新聞台】「自己屋苑自己救」,法團改選近年成為新聞焦點,今集《經緯線》走進觀塘曉麗苑,推動法團改選需要多大的努力?沙田穗禾苑和青衣長安邨,數年前都成功改選法團,但原來那才是開始。

【Now新聞台】陳劍青因一次到新界東北的考察,加入土地運動。他從前線組織者,變成民間研究的推手。十年來,經歷過掙扎,他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

【Now新聞台】第四波疫情未止,專家相信部分確診個案,源於病毒經由住宅大廈喉管傳播。自2003年沙士以來,經過十幾年,市民對喉管的護養意識有否改善?今集《經緯線》又會帶專家親身到劏房視察,喉管的接駁情況有多令人擔憂?

【Now新聞台】第四波疫情未止,專家相信部分確診個案,源於病毒經由住宅大廈喉管傳播。自2003年沙士以來,經過十幾年,市民對喉管的護養意識有否改善?今集《經緯線》又會帶專家親身到劏房視察,喉管的接駁情況有多令人擔憂?

【Now新聞台】警方月初出動一千警力,以顛覆國家政權罪,拘捕五十多名參與去年民主派初選的人士。港區國安法實施逾半年,有民主派人士和黃店經營者覺得,發表意見也要步步為營,參與政治日益困難;亦有建制支持者認為,法例更保障國家安全,即使出現寒蟬效應也並非壞事。

【Now新聞台】警方月初出動一千警力,以顛覆國家政權罪,拘捕五十多名參與去年民主派初選的人士。港區國安法實施逾半年,有民主派人士和黃店經營者覺得,發表意見也要步步為營,參與政治日益困難;亦有建制支持者認為,法例更保障國家安全,即使出現寒蟬效應也並非壞事。

【Now新聞台】疫情至今,學生在家學習的時間,比起回學校上課還要多。家居變成課室,全職媽媽全天候「服侍」子女,既要解決網上上課困難,又要煮足一日三餐。在職媽媽則要在照顧子女及在家工作之間,取得平衡。疫情持續快將一年,各種生活上的挑戰令媽媽累了。

【Now新聞台】疫情至今,學生在家學習的時間,比起回學校上課還要多。家居變成課室,全職媽媽全天候「服侍」子女,既要解決網上上課困難,又要煮足一日三餐。在職媽媽則要在照顧子女及在家工作之間,取得平衡。疫情持續快將一年,各種生活上的挑戰令媽媽累了。

【Now新聞台】本台《經緯線》憑《同路人》,榮獲第25屆亞洲電視大獎(Asian Television Awards)最佳紀錄片,節目記錄了在2019年反修例示威中,不同參與者的角色。另外,探討基層市民如何面對蝨患的《蝨禍》,亦獲最佳社會關注節目優異獎。

【Now新聞台】去年十一月,一場奪命大火,引起社會對香港尼泊爾人居住環境的關注。這個在我們身邊有二萬多人的社群,生活上面對甚麼困難?在香港落地生根的啹喀後人,怎樣幫助語言不通的老一輩同鄉?在這裏成長的尼裔少年,又怎樣爭取向上流動,融入本地社會?
| 上一頁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