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滙豐控股私有化恒生銀行,市場關注兩家銀行業務前景,有曾任職恒生的資深銀行家認為,未必會出現一下子催收貸款(Call Loan)的情況。有分析相信,兩個銀行品牌可簡化架構、決策流程等,有利深化滙豐在港的絕對領先優勢。
滙控在無預警下,突然宣布將近年陷入商業房地產壞帳危機的恒生私有化。
離職前曾出任恒生私人銀行及信託服務主管的資深銀行家陸庭龍坦言,對滙控做法感到意外。
鴻鵠資產管理行政總裁陸庭龍說:「(以前)作為恒生員工之前的想法都是,會否可能賣出去或誰來收購,就像之前中資銀行收購香港一些金融機構,但恒生市值太大,商譽、市帳率(PB)較高,其實都幾難找到買家,今次並非賣出去,而是滙豐集團私有化,即吞併,跟大部分人想法方向就有點相反。」
滙控管理層多番強調,交易跟恒生壞帳無關,陸庭龍指出,恒生仍屬於持牌銀行,受現時所有銀行條例及金融管理局監管,處理呆壞帳手法及程序不會跟其他銀行有差異。
陸庭龍說:「只不過決策過程中,滙豐現時主導了方向時,可能流程會加快、簡化,整體地看滙豐集團裡面,他們對於某些可能是借貸或借貸人,整體評估可能較全面,或有空間讓他們彈性處理,不存在私有化後,會積極催收貸款處理壞帳。」
他又認為,需待本港整體經濟環境好轉,才可改善個別企業的營運壓力。
此外,瑞銀指出,雖然仍未能確定滙豐短期內進行重組,以及潛在貸款損失和減值撥備等成本,但相信私有化長遠可提升恒生營運效率及競爭地位,而恒生的收益未來亦可全數落入滙豐,增加本地及國際市場回報敞口。
中信建投則相信,私有化之後可有效簡化兩個品牌業務架構、決策流程,提升靈活性,減少管理層摩擦及潛在客群競爭,進一步深化滙豐在港的絕對領先優勢。
此外,私有化可表明滙豐對自身及恒生香港業務的信心,減低市場對本港商業房地產資產質素悲觀情緒,30%的私有化溢價足以確保私有化可順利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