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群山青松下,402座雕塑巍然聳立,將領、老兵等12個方陣整齊排列,堪稱「現代兵馬俑」,這裡是雲南龍陵縣的松山戰役遺址。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要數最特別的,是娃娃兵方陣,是根據1942年拍攝到一名13歲遠征軍小兵的裝扮所雕刻。松山戰役期間,由於兵力嚴重不足,招募了不少這類9至15歲的孩子。
龍陵縣社科聯副主席黃定東:「當時部隊行進的時候,就收留了一部分無家可歸的孤兒,收養了他們,讓他們做一些比如說收發情報,比如說做一些後勤工作等等,並沒有上前線。娃娃兵的方陣也是為了警醒後人,特別是我們的青少年,咱們說的就是少年強則國強,也有愛國主義教育的這樣一個意義在裡面。」
松山是滇緬公路咽喉要地,支援抗戰物資的重要大動脈。1942年,日軍佔據了怒江西岸的松山,地型崎嶇,形成天然橋頭堡。中國遠征軍為打通公路,於1944年6月至9月期間發動攻勢,日軍駐地三千多兵力被一舉全殲。
81年後,山上的戰壕、貓耳洞、日軍所挖地道的出入口仍然完整保留。
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處處長鄧啟貴:「最開始的第一戰的時候,那麼對日軍當時在整個松山的軍事部署的相關情況並不是很了解,結果打到後來發現傷亡非常大,那麼後來逐漸在戰爭當中學習戰爭,可以說那麼學習日軍的。我們後來看到中國軍隊這些戰壕,可以說是以戰壕戰對戰壕戰,戰到最後,我們說可以說,把我們說『子高峰』整個炸掉。」
松山戰役遺址這裡建造了一條96級長的台階,象徵戰役持續了96日,每一級都代表了當年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的每一天。
而松山之下連接怒江兩岸的惠通橋,在戰事中亦起關鍵作用,包括1942年被中國軍炸斷,阻止日軍渡江攻佔昆明威脅重慶的大規模快速進軍計劃,保護了中國西南大後方的戰略安全。而中國軍反攻前,搶修惠通橋恢復通行,用於運輸武器彈藥和官兵,促進遠征軍對日軍的全面反攻,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