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基孔肯雅熱本港出現首宗輸入個案,據報12歲男童曾往佛山,或因而染病。夏天蚊患多,如何發現自己染上「基孔肯雅熱」,如何預防,如何治療?本台整理出資訊,一文可看清。
病源: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熱病毒」引致,屬於傳染病之一,經蚊子傳播。目前已見於超過110個國家,遍布非洲、歐洲、亞洲、美洲等地。「基孔肯雅」一詞的來源,源自非洲馬孔德語,意思「變得扭曲」,這是描述關節痛時,患者彎着腰的模樣。
傳播途徑: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方式,主要是帶有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繼而傳染人類。一旦基孔肯雅熱患者遭病媒蚊叮咬,之後病媒蚊就有機會受到感染,若之後叮咬其他人,可將病毒傳播開去。
香港沒發現過傳播病毒的埃及伊蚊,但本港常見的白紋伊蚊卻同樣可以傳播基孔肯雅熱。這些蚊子主要白天叮咬人,叮咬高峰期於清早及傍晚。
病徵:
基孔肯雅熱的患者,會有發燒及嚴重關節痛等病徵。其他病徵還有肌肉痛、頭痛、疲倦、噁心、出紅疹等,徵狀持續約數天。也有患者關節痛長達數月,以至數年。而嚴重併發症狀以至死亡,則屬十分罕見。而目前有證據顯示,染過基孔肯雅熱者,再次感染就有免疫力。
潛伏期:
基孔肯雅熱病毒潛伏期2至12天,通常3至8天。目前未見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可治療基孔肯雅熱。現在的治療方法,主要屬於紓緩症狀,使用止痛退燒藥和補充體液。
預防方法:
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方法,就是避免遭蚊子叮咬,也要防止蚊子繁殖。
資料來源:衞生防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