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明愛醫院一名有吞嚥困難的75歲男病人,被餵錯「正常餐」導致鯁喉,經搶救後不治。根源分析委員會調查後,建議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定義。
今年3月初,一名有吞嚥困難的75歲老翁因為肚脹、無大便,入住明愛醫院,入院時需要禁食,醫生經評估後更改飲食指示,由流質飲食改為「DAT」,即是「可耐受飲食」,恢復日常可進食的膳食,但負責餵食的五年級護士學生將有關術語理解為正餐,導致病人搶救無效離世。
委員會調查後,認為事件根本原因是醫護人員對有關術語有不同解讀,導致臨床團隊間出現溝通落差,及無法達至一致的做法;而醫院亦沒有一套標準化流程,用於病人評估、膳食選擇及記錄病人的可耐受飲食。
醫管局表示,已統一對「可耐受飲食」術語的定義,將此明確定義為一種按病人可耐受程度、喜好及醫療狀況的飲食方式。
有立法會議員認同醫管局統一術語的定義,但認為更重要是改善醫護之間的溝通方式。
立法會議員(醫療衞生界)林哲玄:「始終如果改變術語或修正術語的定義,將來又如何?有其他術語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會重蹈覆轍,我覺得會有這個可能性。歸根究底,我們處理是溝通方面。」
明愛醫院指,會落實委員會有關建議,並加強醫護人員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