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全港公營中小學入面,有六百多位聽障學生;現時全港只有一間聽障兒童特殊學校,只有110個學額。有機構推行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於主流學校加入手語教學,期望透過計劃改善聽障學生學業成就。
看似平常的課堂,原來課室內有兩個老師一同教書,其中一位是手語老師。這間學校參加了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每級設有一班共融班,班內最多6位聽障學生。
患有深度聽障的Max由幼稚園開始參與計劃,現時安裝了人工耳蝸,可以以簡單口語表達,但主要以手語作溝通。
聽障學生Max:「小時候我聽不到,其他同學都是用口語聊天、玩,我自己一個與他們疏遠了,沒有甚麼人和我聊天。健聽同學其實都很熱情,會用寫字的形式或用口型方式與我溝通,可能有些文字我未必明白,但手語可以幫我理解到,他們亦會教我一些字怎讀幫我學口語。」
學校同時開設手語課予老師及健聽學生,聽障學生亦會教他們手語。健聽學生認為雙語教學對他們亦有好處。
健聽學生Jane:「有時主教老師說話時用得太多修辭,不是太聽得懂,但手語老師的翻譯是較淺白易明。」
健聽學生Lawrence:「我覺得(相處)其實沒甚麼分別,反而有些聾的朋友會更加仔細去聽你說話。」
除了一般上課學習,Max他們還有參加棒球校隊,亦有參加學界比賽。
記者:「教練指,因為棒球沒有術語的手勢,所以會利用簡單手語作溝通,好像這樣,就是叫對方拋球給自己。」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由2006年開始,由中大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推行,其後由中大資助開設的非牟利機構負責,當時發現大部分聽障學生因溝通障礙而導致學業成就較低,希望在課程中加入手語,幫助他們。
機構共同創辦人姚勤敏:「如果他學不到那些概念,是沒有辦法與人溝通,但如果整個學習過程有效,有很多知識,或者接收到很多訊息,很自然有動機想與人溝通,他會嘗試用口也好、用手也好,與人交流,對他整個語言發展有幫助。」
姚勤敏表示,手語現時並非官方認可的教學語言,期望教育局日後可以就手語教學制定清晰指引,令學校了解如何更好地支援聽障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