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會額外增加公營房屋供應,連同一手市場的供應,估計未來四年,平均每年只有約3.4萬個單位落成。分析認為,未必能滿足市場長遠需求。
將解決房屋問題作為首要任務,結果特首梁振英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未有再出辣招調控樓市,而且除了提高五年後公屋供應目標外,針對未來數年的其他樓宇供應指標,全部都是舊的數字。
未來四年每年平均維持約1.5萬個公屋單位,私人住宅供應每年平均落成量近1.7萬個單位,加上市建局、居屋貨尾及「綠悠雅苑」單位,未來三年年均可以提供的單位,只有約33000至34000個。新居屋要在2016年才落成,落成量才算再增加一些。
梁振英表示,房屋問題的核心是供應短缺,過去五年的公私營房屋單位,每年落成量只有24800個。他指,由於供應不足,樓價和租金大幅上升,不少家庭被逼搬入較小或較舊的單位,甚至搬入工廠大廈。而籠屋、板間房和劏房等「蝸居」,就成為數以萬計香港居民無奈的選擇。
城大建築及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認為,相對於過去五年,未來數年單位的落成量有33000個以上,算是可接受的增幅,但長遠政府應該將落成量每年增加至四萬個,才能滿足需求。他又相信,隨著供應增加,整體樓價有望回穩,但由於息口低企,市民亦不應寄望樓價短期會有明顯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