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由嫦娥奔月古代傳說到載人登月科學探索,人類總是對月球充滿好奇和想像。月球目前有9000多個地名,當中「中國地名」佔35個,究竟這些名如何來?與人類探月歷史又有何關係?
月球地名如何命名?最早要數到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利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到月球北部的高山凹地,便用了自己家鄉亞平寧山脈命名月球最大的山脈,其後科學家就開始為月球的地名命名,包括以科學家姓名、宗教人士名號等來命名,全部均帶有很濃烈的個人色彩,但由於缺乏交流和權威,有些地點出現多個名字,引起不少混亂。
直到1919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在比利時成立後,才逐步制定出一套月球地理實體的命名程序和規則。
命名程序分為兩類,一類是官方編訂,由IAU的行星命名小組給月球主要地貌命名,直接成為官方名稱。另一類就是個人申請,個人或組織因科研需要,可以向IAU的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專門工作組申請,申請通過後,將提交給IAU的行星系統命名工作小組,如果是常規名字,待批准後成為官方名稱,如果是與慣例不同,就要交由IAU的會員大會批准,才成為官方名稱。
命名專門工作組理論上會接受任何個人或組織提出的申請,而這些地理實體除了要有科研價值,直徑或長度須大於100米,不同地貌要對應命名類別,例如月球重要地貌環形坑以傑出科學家或哲學家命名;月溪、月湖和月海則使用較抽象拉丁詞匯。
雖然有權為月球地名命名的IAU是國際組織,但很大程度是由各國探測月球的實力來決定。月球9000多個地名當中,歐洲國家佔了絕大部分,其次是美洲國家,亞非國家則佔極少數。
以中國元素命名的35個地名,一部分並非由中國自己起,例如「嫦娥」、「景德」等,是IAU本著月球文化多樣性,選擇一些與月球相關的人物、中國傑出科學家來起名。
自2007年嫦娥一號登月,中國地名數目越來越多,包括中國申請獲批的嫦娥三號著陸點一帶,以古代神話嫦娥和玉兔的居住地「廣寒宮」命名、附近三個較大的環形坑就以古代天文星圖「紫微」、「太微」等命名;嫦娥四號著陸點附近是「天河基地」、「織女」等;嫦娥五號著陸點為「天船基地」,附近的環形坑分別為「沈恬」、「劉徽」等,附近的山脈則為「華山」和「衡山」。
隨著中國探月工程四期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推進國際月球科研站科學工程目標在2030年前實現中國載人登月,不久將來,月球上中國元素的名字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