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港大醫學院的研究指,最新無創電腦運算技術可以估算心臟血流,能有效分析冠心病患者是否需要「通波仔」,比置入導絲的傳統方法節省一半費用,風險亦較低,正與醫管局商討,希望能盡快應用。
心臟病是全港第三大殺手,當中六成與冠心病有關,不少人會選擇俗稱「通波仔」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港大醫學院表示,過往決定是否「通波仔」前可以置入導絲,量度血管供血是否受影響、有否缺血等,不過一次要花費一萬元,加上放置不當甚至可能會弄爆血管,只有不多過5%患者會選擇進行。
港大醫學院就超過1300名公立醫院患者進行回顧評估,證實透過最新技術以電腦運算模型,從血管影像直接估算血流,再決定是否需要「通波仔」,準確度比置入導絲相差不大,費用減少一半。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姚啟恒:「確實會減低約兩、三成病人放支架的考慮,不是說我們現在放得較隨意,但可能通過多一點的評估,我們會多一點的考慮才會決定要否放支架。放支架進入身體未必是當補身,因為始終是外來的一個物件,它是沒有我們身體血管的彈性。」
醫學院表示,沒有心臟缺血的患者「通波仔」亦無助減輕病情,所以事前做好評估,能有助患者做更好決定。
目前新技術在內地、日本、歐美等地方都有應用,不過香港未開始使用技術,醫學院指正與醫管局商討,期望可以盡快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