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Now新聞台】根據規劃準則,香港人平均可以分配到兩平方米的休憩用地,大約是一張長椅的大小;香港的休憩用地可以有多細小、有多偏僻、有多隱蔽?面對有限的地方,又可以怎樣建造比較理想的休憩空間?
何國豪是屯門富泰區的前區議員,他說這區有一個極小的休憩處,這個休憩處中間隔了一個單車停泊處,分開了兩部分,面積共約三十四平方米,只擺放了長椅。
不過,長椅就沒人坐,反而被人用來做另一件事。
何國豪:「你現在看到沒人進入過,除了有人進內曬菜乾、曬藥材外,使用量低。當時我們說會否可以做多一點?放多幾張椅子?做大一點的地方?用盡後面綠化地方,但政府當局說不可以用綠化地,沒辦法下,要無奈接受。」
除了面積細小,香港亦有一些公共休憩空間位置隱蔽,很少市民知道。
鄒立怡Karina是一個民間智庫組織的研究員,他們曾經進行過一個有關香港公共空間的研究,發現有些由私人發展商管理的公共休憩空間較為隱蔽,眼前的這個便是其中之一,外面沒任何註明是公共空間的指示,使用的市民並不多。
思匯政策研究所研究分析員鄒立怡:「我來到的時候,小鳥在後面喝水以及洗澡,我的感覺是給小鳥用多於予人使用。公眾人士來到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可不可以用,不敢去使用。」
根據規劃準則,香港每十萬人就要有二十公頃休憩用地,即是每人平均可以分配得到二平方米,大約是一張長椅的大小。政府去年於公布的有關未來香港規劃策略《香港2030+》最終報告中,目標把人均休憩用地面積提升至3.5平方米。
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伍美琴教授認為,相比面積上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在設計公共休憩空間之前,應該先理解當區居民的需要。
伍美琴:「不是說(土地)全用來建屋,然後剩下來的空間、不知有甚麼用的空間,便用來做公共空間,不是這樣的設計。我們現時的規劃標準與準則也是量化的數據,沒提到過程是怎樣、質量是怎樣,真的需要不斷去更新,值得政府撥多點資源,在社區層面,讓規劃師或者設計師做多點相關的研究,以至做出來的空間是居民樂意使用的。」
休憩空間小,是否一定無人會用?面對有限的地方,又可以怎樣創造較理想的休憩空間?請留意星期日晚《經緯線》。
經緯線報料熱線
nowreport@nownews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