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M+博物館其中一個開幕展覽主角小泥人,本月初陸續運回博物館收藏設施,騰空原本所在的展廳,讓館方預備下一個展覽。
M+視覺藝術主策展人姚嘉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受到歡迎,成為一分子。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受恐嚇,令人害怕,看到這一雙雙眼睛。我相信藝術家的原意不是要嚇怕人們,我想他的原意可能是啟發我們思考一下,我們作為世界一分子是怎樣的。」
由八萬隻小泥人所組成的浩瀚人海,要與M+博物館觀眾說再見。
多名工作人員戴著手套,小心翼翼將小泥人逐隻放進箱,騰空展廳,給博物館預備下一個展覽。單是為他們搬家,便花上幾日時間。
姚嘉善:「當我們收回小泥人,都會緊記陶泥不同色調,小心留意,所以當我們日後再布展,我們可按顏色區分。(收藏時)環境及所有因素都會維持穩定濕度和溫度,令小泥人不會過早老化,但它們其實頗耐久的,因為它們身上沒有太多粉飾,只用上很簡單的物料,就是陶泥拿去燒製,它們是脆弱,但受損風險不大。」
這個名為《亞洲土地》的作品,是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在2003年,邀請廣東象山村村民以當地出產的泥土製作。
參觀者欣賞完這個大型裝置藝術,可以在旁邊寫下觀後感或者畫出心目中的小泥人,展覽希望帶出訊息: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
姚嘉善:「人們不只是寫東西,他們畫東西、摺紙、以便利貼製作類似小型雕塑,來重塑小泥人或對M+的情感。我們真的找到很多創意,亦更提醒我人們真有這種潛能,我們應找機會及地方來分享,這個亦是這套藝術品的精髓。」
封裝好的小泥人最終會運往M+收藏設施,象徵著它們今次任務正式完成。
西展廳清空後,正重新設計裡面格局及換上新一批藏品,屆時將會是M+首個特別展覽,預計九月公布展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