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北角一隻野豬襲擊男警員,造成其背部及小腿受傷。上周五漁護署宣布將捕殺在市區出沒的野豬,做法隨即惹外界質疑,13個關注動物權益的團體聯署要求政府撤回政策,指當局向無辜動物發洩仇恨,漠視野豬的生存權利,截至昨日(14日)中午已有約3.4萬人參與聯署。
野豬傷人常見嗎?
漁護署曾於2017年回應當時立法會議員質詢時,提及「野豬一般不會主動襲擊人,但在受驚或被挑釁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攻擊行為。」而港大生物科學學院曾接受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訪問,應用行為生態學與保育實驗室助理教授Dr Hannah Mumby亦指,事實上野豬傷人並不常見,以往傷人原因大多為牠們感到威脅,人們多數投訴野豬亂翻垃圾堆、破壞農作物,而非擔憂野豬對人類生命構成威脅。
野豬政策的前世今生
有民間人士自1981年成立狩獵隊,並持有由漁護署發出的野豬狩獵特別許可證,容許狩獵隊獵殺意圖攻擊人類的野豬。不過,2017年底漁護署暫停所有狩獵行動,首推「捕捉及避孕/搬遷先導計劃」,當局曾派員捕捉野豬後再將牠們絕育,或將牠們放置於郊外地區,目的為減少野豬數量,免卻對市民的滋擾。當局亦有建議市民加建圍欄保護農作物,或使用紅外線感應照明系統等阻嚇野豬再次出現。
然而,漁護署助理署長陳堅峰今早接受商台訪問時,稱這計劃成效不大:「(將野豬)搬去荒島一樣會游返嚟,野豬游水非常之叻」,又指現時野豬已習慣市區環境,不懼怕亦不會避開人類,因此對人類的滋擾仍然存在。他又強調新措施可減野豬數量,保障市民安全。當局於今年1月6日發表相關數據,初步分析全港郊野地區有1800至3300隻野豬,未有具體數字,由2017年至去年11月共捕獲666隻野豬,當中已為296隻野豬避孕或絕育,499隻野豬則被搬至郊野。屈指一算,截至今年初不足一成野豬已接受避孕或絕育。
野豬數目每年遞增 專家兩年前回應狩獵方案:前題須有完整科學數據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本港最後一隻老虎被捕殺,棲息於郊外地區的野豬便再無天敵,Dr Hannah Mumby指本港野豬數量每年遞增,但對數量「失控」一說法有保留,不排除政府以往政策所致,她解釋因漁護署絕育計劃僅在小部分野豬上實行,但野豬一年可生產兩次,每胎約五隻小豬,所以數字增長頗快。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高級保育主任高保然,曾於野生動植物相關文章指,野豬數量年年增加,未來或需要限量捕獵,但「要根據完整的科學及數目監察才能作決定」,港大生物科學學院首席講師侯智恆亦同意須有數據基礎。
Source / 在香港生為野豬到底是否一種福氣?
Photo / AFP、政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