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2021年10月11日報章A1頭條摘要。
《明報》— 入校導師被要求簽「遵國安聲明」 禁宣示政治立場 社總:風險管理提升到很高
有社工及課外活動導師分別向本報透露,新學年後不少中小學提出新要求,要他們到校舉辦活動或講座前先簽署聲明,表明會遵守《港區國安法》、不可在校內進行政治活動或發表宣示政治立場的言論等。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相信此屬學校「自保行為」,風險管理級別提升到很高,反映國安法下人人自危;有津貼中學校長承認做法是為保障學校,指若家長或學生投訴,沒理由要學校承擔。
《星島日報》— 三大填海工程恐「搶乾」物料 「明日大嶼」用料增至300億 2026年動工恐成疑
《星島日報》獲悉,建造業界近日與政府接洽後,留意到整個購買填海物料的流程遲遲未有展開,對未來土地供應感到擔心,以「明日大嶼」填海計畫為例,最新評估需要三億噸填海物料,貼近政府最初估算的上限,當中以海砂為主;以目前最新的市價計算,填海物料成本增至三百億元,加上另外兩個填海項目接近同步施工,勢將互相搶佔需求,令中部水域人工島提前至二○二六年開始填海的如意算盤,難以打響。
《信報》— 房委建屋慢 研罰代付輪候津貼
香港公屋輪候時間不斷拉長,市民平均需等候5.8年才能上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在電視節目中表示,若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建屋太慢,正構思由房委會代政府向輪候公屋的市民支付現金津貼,以建立問責精神,加快建屋流程。林鄭在《施政報告》中稱,未來10年預計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建屋量會「頭輕尾重」,可能只有三分一在首5年落成,已督促運房局局長竭力壓縮房委會的建屋程序,爭取盡快建成更多單位。
《大公報》— 記協自爆毀證 會員私隱當垃圾丟
《大公報》上月14日接獲讀者提供資料,指記協職員將兩大袋神秘紙碎,連同食用完的飯盒棄置在後樓梯,當中包括有寫上「學生會員變正式會員」的碎紙條及零碎的入數紙等,《大公報》於9月23日刊出相關報道。事隔約17日,記協突然向會員發聲明,就《大公報》報道,聲稱「有會員資料疑被竊」,執委致歉並向私隱專員公署投訴。法學教授傅健慈狠批記協向私隱公署匯報是「惡人先告狀,轉移視線,試圖掩飾其涉嫌銷毀證據資料」。
《文匯報》— 【施政報告跟進之暢想「北都區」】元朗居民盼家門口返工
「我自己在元朗區內工作,但太太則要到中環上班,(她)每日花在交通的時間要三四個鐘。元朗有核心商業區等發展,希望可以增加工作崗位,令更多人毋須跨區工作。」新界原居民陳子忠認為,香港特區政府打造「北部都會區」實屬好事,相信發展商業區和科技城能為當地居民增加不少就業機會,但盼望政府要做好規劃,尤其要關注現時元朗市中心交通已飽和,以免日後人口膨脹加劇負荷,在發展新區域時同樣關注舊區需要,令居民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