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本地醫生短缺,公立醫院環境惡劣,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是否有助解決人手荒呢?
香港醫生主要來自兩間大學醫學院,海外醫生要來港執業有兩條路行:一是通過有限度註冊,毋須考執業試,但必須受聘於公立醫院、大學醫學院或衞生署,每三年續期一次。
但如果取得全面註冊資格在私人機構執業就要考執業試,這條路要過四關:先考三個試包括專業知識、醫學英語和臨床考核,然後要在公立醫院實習一年才可正式註冊,持有海外專科資格的醫生只需做半年實習。
今次研究放寬的範疇只是怎樣令專科醫生連這半年實習都不用做,醫委會目前收到三個方案,都是要求通過執業試的海外專科醫生在香港全職工作三年才毋須實習,而爭議點是這三年怎樣計算。
計算方法最寬鬆的方案由港大名譽臨床教授鄧惠瓊提出,只要求海外醫生在醫管局、衞生署和醫學院工作三年,沒有附加其他限制。
醫學會方案指定工作三年,但有一年半要在通過執業試後完成,而且只計公立醫院工作。
病人組織委員林志釉提出中間方案,三年工作要求不變,當中三個月要做指定工作,除了臨床,醫學研究和教學都算。
目前最多人支持的分別是鄧惠瓊方案和醫學會方案,鄧惠瓊方案亦即外界所指的「政府方案」,上一次醫委會會議「政府方案」僅以一票之差被否決,獲大學代表、政府和部分病人組織委員表態支持。
醫生方案是醫生組織多次開會和調整的共識方案,主要獲16位經選舉產生的醫生委員支持,但醫委會法律顧問批評醫生方案武斷和有歧視成份。
不過無論最後通過哪一個放寬方案,實際來港的海外專科醫生其實不多。
過去五年共有299人透過考試和實習取得正式註冊資格,但只有19名海外專科醫生申請只做半年實習,顯示大部分海外醫生都沒有專科資格。
今次醫委會爭議,前線醫生、政府、大學和病人組織各有盤算,關注的遠遠不止海外專科醫生。
為數更多的是年資較淺、沒有專科資格的海外醫生,日後門戶會否再開大些,豁免他們實習,甚至免試,才是真正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