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本港八間資助大學,每三年期都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分配經常性補助金,想欲爭取多些資源,就要做好研究、寫好論文,在研究評審工作(RAE)中獲得高評分。近年,須競爭的撥款越來越多,「研究戰」越演越烈。做講師的變成了教書機械;做教授的要瘋狂寫文跑數。重研輕教,排名高了,資金多了,犧牲的又是甚麼?
陳家富在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做了六年全職講師,主力負責教學,但去年校方突然通知,他和另一位講師不再續約,但之後學系又提出以兼職聘請他們,教學量一樣,但薪金則減半。他質疑校方真正目的是希望聘請多些教授級人員做研究,以爭取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撥款。
政府現時是以整筆撥款形式撥款予教資會,2016/17年至2018/19年三年期內,教資會每年獲得約179億撥款,然後因應教學及研究資源向八間資助大學提供為期三年的經常性補助金。
各間大學可以分配到多少錢是透過簡稱RAE的研究評審工作,評估助理教授級別或以上的教員論文質素去決定,多年來,須競爭的資助金額有增無減,令大學展開激烈的「研究戰」。1993年至今進行過五次RAE,接下來的一次即將在2020年進行。
浸會大學宗哲系在2014年的RAE評分為全港同學系中最低,陳家富覺得這個「難看」的成績成為他們一班主力教學的講師被裁減的主因。
星期日晚播出的《經緯線》會有幾位高教階梯上不同崗位的教學人員,看看業內零散化的問題怎樣影響教學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