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改革開放四十年,領導人鄧小平當初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再帶動貧困地區,最終達至全國共同富裕。四十年來,中國推行多項農村土地改革,幫助七億人口脫貧,至今尚餘三千萬貧困人口,被稱為脫貧戰中「最難啃的骨頭」。《經緯線》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報道第二集會探討,他們的脫貧之路有多困難。
這裏是四川成都近郊的戰旗村,四十幾歲的村民楊開明剛剛用五萬元人民幣買了台新車,他過去一直都是務農的,直至兩年前轉行做遊客生意。
戰旗村昔日的農田荒地已改造成田園風光,改革開放其中一個翻天覆地的轉變是結束大鍋飯年代。
告別人民公社,農村實行包產到戶多勞多得,農村改革重點之一是土地流轉。
2015年,包括戰旗村在內,全國有三十三個試點獲准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招標、拍賣或出租,村民則可按產權獲得分紅。
結果,戰旗村將十三畝荒地以七百萬元人民幣出售予發展商興建旅遊項目。
農地入市,令戰旗村成為示範村,不時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幹部組團來考察。
不過,同一個計劃在另外一些試點就鬧出風波,廣西北流市環城村有八十幾名村民實名舉報,村政府未徵求他們意見就擅自將近六十畝農地拍賣予一間發展商,要求市政府介入。
有學者覺認為,這種土地入市的方式難以在全國推行。
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四十年過後全國還有幾多人未富起來?《經緯線》改革開放四十年系列報道第二集《無窮無盡》,會帶大家看看貧困農村的生活實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