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老撾和緬甸近期先後有水壩在暴雨下決堤,釀成嚴重洪災。專家警告東南亞國家近年急速發展水力發電弊多於利,呼籲各國發展其他替代能源。
緬甸中南部勃固省的水壩因為洩洪道損毀決堤,上百條村莊水浸,有人被洪水沖走失蹤,逾六萬人要疏散。
鄰國老撾上個月有水力發電站堤壩崩塌,湧出五十億立方米洪水,造成超過三十人死亡,數千人無家可歸。柬埔寨也受波及,二萬多人要撤離。
洪災接二連三,令人關注東南亞地區的水壩安全和環境隱患。
為了滿足能源需求和提振經濟,東南亞發展中國家近年紛紛在流經中國等六個國家的湄公河,興建水力發電站,賣電賺取收入。按照計劃,到2040年,湄公河主流和支流會有多達140座水壩,當中三分一已完工。
力爭為「東南亞電池」的老撾,稱發展水力發電,既環保又有助脫貧。但有專家指,部分水壩建造質素參差,水壩在暴雨下崩塌,造成嚴重傷亡的事故,隨時會重演氣候變化,更可能促使災禍發生得更頻密。
環保人士早就警告急速發展水力發電弊多於利,除了破壞生態環境,漁獲減少和土壤流失,更會影響周邊地區居民的生計。目前全球四分一的淡水漁獲都是來自湄公河,六千萬人依靠這條河維生。
在上個月的洪災後,老撾政府已暫停批准新的水壩建造計劃,並正審視現行工程的安全標準。
不過專家指出,水力發電始終具一定風險,促請各國除了檢討水壩安全,也應該規劃發展太陽能、風力和生物質發電等其他替代能源,認為在經濟上可行之餘,也可以減低對環境的破壞。
泰國已表示,會重新考慮是否向老撾買電和研究發展太陽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