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由馬會斥資38億復修的舊中區警署建築群,下星期二對外開放,多幢法定古迹建築物有超過150年歷史,見證了香港的變遷,當中有不少故事。
位於中環半山的「大館」是全港最大規模的古迹建築群,這裏見證着香港的歷史變遷。
域多利監獄、前中央裁判司署和舊中區警署,共十六幢古迹被歲月沖刷將近兩個世紀,建築物上的紅磚、石柱﹑雕刻等細節,經細心復修後清晰可見。
屹立於檢閱廣場的芒果樹相傳結果實愈多,警署升職的人便會愈多。
走入舊警署總部大樓,時間就像停留在當年剛啟用的時間,原來地下和牆身都根據原先設計,換上了新的階磚,天花的雕刻重新粉飾。
為了應付開放後的人流,這些用來支撐整條扶手的鐵枝部分被加粗了,你能否觀察到分別?
域多利監獄的紅磚石和花崗石是香港開埠初期最耐用的物料,同時是監獄的標誌。
越南前領袖胡志明在30年代初兩度被囚禁於此,他在日記中寫在此「放風」的時候,被四面牆圍着,望到的天空只有一小片。
域多利監獄是本港唯一無沖水式廁所的監獄,每個倉房只有膠桶,同倉的人要「共享」處理大小二便。
中國近代詩人戴望舒亦曾是這裏的階下囚,寫下了《獄中題壁》。詩句這樣說:「如果我死在這裏,朋友啊,不要悲傷,我會永遠地生存在你們的心上」。
封閉的監倉在百多年後,大門終於打開。
大館在翻新後,特別在營房與囚倉之間加建了不少天橋,除了方便市民遊覽,亦都寓意囚倉不再孤立。
監獄操場的這道圍牆分隔了囚犯和外面的世界,不少犯人為了自由想盡辦法越過高牆,有沒有人成功過?馬會估計有少數。
建築群內有兩幢新大樓,外牆彷照紅磚排列,設有展覽廳﹑演講廳、餐廳﹑商舖等文娛設施。
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從前集執法﹑司法及懲教於一身,活化後成為推廣歷史、藝術及文化的平台,開展另一段「歷史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