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2. 新春伊始,我懷着感恩的心,公布本屆政府第一份財政預算案。
3. 過去幾星期,社會各界廣泛討論財政預算案,表達不同的意見。我非常感謝大家,也充分理解社會各階層的市民,在生活上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
4. 編製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我有多重體會。諮詢的過程再次反映出社會上有廣泛多元,甚或相互矛盾的訴求,同時也讓我更貼近市民,從受眾的角度考慮取之於民的資源,如何能切實地用於民之所需、香港之所需。因此,我着意在演辭中有系統地向市民說明運用公共資源的優次,以及政府對香港未來的看法、發展方向和財政預備。
5. 貫穿這份預算案的各項措施有三大目標:
(一) 多元經濟。我們要推動經濟多元發展,為香港創富,也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優質的發展機會。
(二) 投資未來。冬季流感來襲再次提醒我們醫療服務亟待改善,而人口老化帶來的種種挑戰,也需我們投放資源,未雨綢繆。我們同時要改善生活環境,令香港成為一個宜居宜業的智慧城市。
(三) 關愛共享。兒童和青少年需要更多的關懷、愛護和機會;中產家庭的生活擔子有待紓緩,而基層和弱勢社羣更需要扶持。此外,豐盛的生活不只建基於物質條件的改善,還要提升生活的質素和內涵。
6. 事實上,政府縱有再豐厚的資源,也不能滿足所有人。我的責任是兼顧各階層的利益,同時在緩解當前所需之餘,不忘以積極創新、勇於作為的態度,為香港的未來投資。在接下來的章節裡,我會進一步說明。
7. 香港人均生產總值達四萬六千美元,位處世界前列,但過去十年的經濟增長率每年平均只有百分之二點七,反映經濟動力放慢。香港有必要因應自身優勢,以前瞻角度,為未來發展定位和尋找新動力,促進經濟多元,為年輕人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並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環球經濟格局
8. 綜觀環球經濟格局,有三大趨勢需要留意和把握。
把握機遇
9. 首先,創科浪潮席捲全球,勢不可當,從根本改變了經濟結構和人類的生活與消費習慣。通訊科技、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創新科技的應用和普及,不單催生跨行業、跨界別和跨地域的新產業和共享經濟,也顛覆了傳統以有形資產和資本密集主導的商業模式,為各行各業帶來激烈競爭和轉型的契機。新科技也直接降低了創業門檻,孕育出更多具經濟效益的新意念、產品和服務。上述種種,解釋了為何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銳意發展創科,以之作為經濟新引擎。香港絕不能落後於大形勢,必須繼續完善創科環境、吸引新經濟公司和科研機構落戶,以及培育知識型人才。
10. 其次,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之勢已經確立。過去五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超過三成,若連同其他發展中的亞洲地區,貢獻比率更加接近六成。在可見的將來,亞洲發展中地區仍然是環球經濟的火車頭。國家自四十年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年均實質增長約百分之九點五,去年經濟規模超過十二萬億美元,人均生產總值亦由一九七八年只有約二百美元,上升至現時超過八千美元。國家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和策略,對全球影響舉足輕重,也肯定是香港持續繁榮的關鍵。
11. 第三,自二零零八年環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先進經濟體之中,反對自由貿易及去全球化的聲音此起彼落,保護主義升溫。世界貿易組織過去數十年一直倡導的多邊貿易機制變得舉步維艱,更多經濟體改為透過區域或雙邊貿易協議,推動和維持貿易活動。因此,香港在捍衞多邊貿易的同時,也必須爭取簽訂更多的區域和雙邊貿易協議。
12. 香港須因應剛才提到的三大趨勢,乘勢而起,好好把握眼前的機遇。
13. 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的港澳專章表明,支持香港發揮獨特優勢,鞏固及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各項服務向高增值方向發展,亦提到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以及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
14.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國家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並繼續推進消費升級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報告亦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擴大與各國雙向投資和貿易往來,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又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建設。同時,報告指出要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
15. 國家經濟發展的方向和策略,為香港帶來龐大的機遇。以金融服務業為例,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下,香港是內地企業首選的上市融資平台和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並一直助力國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進行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在聯通內地與國際市場及投資者方面,亦發揮無可比擬的角色,並從中得到長足的發展。
16. 展望未來,香港金融服務業將有更多元、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會為金融服務業制訂發展藍圖。
17. 香港的外貿是經濟總量的四倍,自由貿易是我們經濟的基石。一直以來,香港不斷拓寬市場邊界和擴充規模,帶動經濟發展。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和反全球化情緒抬頭,「一帶一路」倡議及大灣區發展正可擴展香港企業的業務腹地,以及開拓新的市場版圖。
「一帶一路」
18. 「一帶一路」建設以海陸兩路,走貫東西,透過設施聯通及政策溝通,更有效地促進人流、物流及資金流,將衍生對基礎設施、資金、專業、法律和其他高端服務的龐大需求,這正好是香港的優勢所在。助力「一帶一路」建設,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香港的企業、金融和專業服務業有了新的發展空間。
大灣區
19. 大灣區發展對香港而言,重點有三個,包括「雙市場」、「創新科技產業」和「土地資源」。
20. 大灣區六千八百萬人口,生產總值達一萬四千億美元,為香港金融和高端服務業提供龐大的市場。此外,作為區內最國際化、專業力量最強的城市,香港可以和內地企業併船出海,開拓市場。
21. 大灣區既有匯聚多家龍頭創科企業的深圳,亦有多個正向先進製造業轉型的城市,在創科產業上與香港互助互補,可以成就一個人才、科研機構與企業匯聚的國際創科中心。
22. 大灣區的發展空間和土地資源豐富,隨着多項交通基建落成通車,往返區內各地非常方便,若能在政策上有所突破,港人可以更便捷地在區內營商、學習、就業和生活。
應對挑戰
23. 為了把握機遇,我們必須正視制約香港經濟以至社會發展的土地和人力問題。
土地供應
24. 土地不足長期困擾香港社會,不但影響民生,而且限制未來發展,我們必須下大決心積極解決。去年成立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正在努力凝聚社會共識。
人力資源
25. 另一方面,香港勞動力和人才不足,亦制約了經濟發展和競爭力。
26. 本港最新失業率低於百分之三,反映勞動市場緊張。隨着人口急速老化,本港的勞動人口在未來數年將會見頂回落。在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我們應該針對個別行業的需要,適時適度地增加輸入勞工。
27. 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即將展開工作,從宏觀角度檢視及統籌現行的政策和措施,促進跨政策局、跨界別的合作。
28. 與此同時,政府會持續投放資源於教育、培訓及再培訓,提升本地勞動力的質素和競爭力。我們亦會優化人才入境的安排,吸引外來人才,應付不同行業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勞工及福利局制訂人才清單的工作已進入最後階段,預期今年年中完成。
凝聚共識
29. 香港的土地和人力問題,不能單靠財政資源解決。面對社會上不同的聲音,我們不應迴避,而應該抱着「求大同、存大異」的精神,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凝聚共識,攜手化解這些制約。香港當前發展確實存在龐大機遇,但機不可再,也不等人,我們必須齊心一致,不失時機地把握這些機遇。
政府角色
30. 香港自由高效的市場,在國際上一直備受推崇。一般情況下,市場機制是分配資源最有效率的方式,在制訂經濟政策時須予以尊重。
31. 不過,面對創科大趨勢和經濟體之間的激烈競爭,今屆政府會以前瞻和策略性的角度,審視香港的競爭力、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情況與方向,並適時適度地推出措施,發揮「促成者」和「推廣者」的角色,為一些具有優勢和發展潛力的行業提供支援、開拓市場;並檢視法規及稅制要求,拆牆鬆綁,創造有利營商的環境。我們在推動創科及金融發展方面的工作,便是其中一些例子。
32. 政府會特別着重解決土地和人力的制約,同時保持簡單具競爭力的稅制和透明高效的監管制度,鼓勵投資和創新。我有信心,在充滿機遇的大環境中,我們定能找到更多的增長動力,令社會取得長足發展。
33. 現在,讓我們先回顧過去一年的經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