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對於積金局提出研究,容許市民動用強積金作為首次置業用途,有學者批評建議不切實際,並扭曲這筆供款用作保障市民退休生活的原意。
荃灣西站這個新盤,首批折實入場費逾540萬元,日出康城這個項目供應全區最小單位,310多呎售價約510萬元起。
本港樓價高企不下,超出普遍市民負擔水平,積金局提出仿傚海外地區,例如新加坡的制度容許市民在退休前提取部分強積金供款,用作首次置業用途,市民有何看法?
根據積金局數據,截至去年底,本港共有920萬個強積金賬戶,由約420萬名市民持有,今年7月為止,平均每人持有約18萬元強積金,假設購買500萬元的物業,新樓有發展商的高成數按揭,這筆強積金可以資助部分首期,入市預算可能會鬆動一些。但買二手樓的話,首期普遍要兩成,已經涉及100萬元,似乎這筆強積金只可以用作支付買賣過程涉及的印花稅、律師費及代理佣金等,約20萬的雜費開支。
有學者認為,動用強積金對幫補置業不會有太大作用,反而扭曲了強積金用作退休保障的原意。地產建設執委會主席梁志堅支持這個方案,認為是其中一個幫助市民置業的渠道,社會不應該太快否定可行性,正如入市與否市民都可以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