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巴黎協定》由195個國家,2015年12月在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是自97年《京都議定書》後,首份獲國際社會接納的氣候協議,目標是到2050年,把全球平均溫度升幅與工業革命前相比,控制在攝氏兩度以內。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巴黎協議》要求各國盡快停止增加排放溫室氣體,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淨零排放」,發達國家要出資協助其他國家應付氣候變化和發展綠色能源。
各國要在明年按各自不同的國情,制訂減排計劃及目標,每五年評估一次減排成效,但與《京都議定書》不同,《巴黎協定》並無約束力,即使各國未能履行減排承諾,都沒有罰則或後果,純粹靠協定國之間互相鼓勵、施壓,達成目標。
據報協定簽訂至今,已有數十個國家制定清潔能源法,雖然協議規定加入後三年內都不可退出,但其實特朗普政府可以即時停止參與有關氣候問題的會議,成為繼敘利亞和尼加拉瓜後全球第三個非協定國家。
有機構預測,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減排幅度將由百分之26至28跌至百分之15至19,其他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印尼、菲律賓,失去美國高達30億美元資助的同時,亦有可能失去減排動力。
不過亦有專家對《巴黎協定》前景感樂觀,除了歐盟、中國和印度均表示會繼續支持外,另一原因是特朗普政權可能只有四年「壽命」,美國有可能在四年後再次加入《巴黎協定》,減低了對其他國家做出退出協定的骨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