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尋找深宵時分在流連公園或屋邨的年輕人,曾經是外展社工的主要工作。但近年「夜青」趨於隱蔽,社工要接觸他們愈來愈難。《新聞極客》發現,深宵外展隊也要轉型。
凌晨12時許,寂靜的街道路人寥寥可數,但在源禾路體育館內就有另一番景象。一大班年青人在這裏打籃球、打排球,跳街舞的都有,20歲的巧兒是其中一個。負責深宵外展的社工阿招和William亦會親自落場,跟年輕人一起玩。
巧兒在中學時代幾乎每晚都和朋友在公園或街上流連。
「夜青」曾經是香港一個社會問題,現時全港共有18支深宵青少年外展隊,目標是尋找街上的邊緣少年。
沙田區的這一支深宵外展隊,定期在深夜時分於區內屋邨和公園視察。
家洛當初受到朋輩影響,養成「坐邨」習慣。他曾經因為與別人爭執,差點兒坐牢,後來被外展社工在街碰到,現在已重投校園生活。
由社會福利署提供數據顯示,全港各區的「夜青」總人數自2011年起持續下跌。
外展隊自2012年起服務對象的數量連續五年按季度錄得下跌,但社工指數字未必能夠反映青少年的流動性和隱蔽性,社工要「見招拆招」,接觸青少年。
青少年中心亦都要轉型,改為舉辦晚間興趣班給年青人參與。巧兒這天以「過來人」的身分,擔任西式甜品班導師。由搜購材料到分配食材,都是由她一手包辦。
數位同學都全神貫注,聆聽導師的指示。半小時過去,麵包布甸終於大功告成,負責興趣班的社工亦對巧兒的廚藝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