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教育學院正名為教育大學,成為香港第一間以教師培訓為主的大學。
香港的師訓歷史,可以追溯至1881年。當時的港督軒尼詩,在灣仔成立首間官立師範學校。
隨著社會發展,對教師培訓的需求與日俱增。1939年至1982年,先後成立羅富國師範專科學校、葛量洪師範專科學校、柏立基師範專科學校、香港工商師範學院及語文教育學院,這五間院校便是教育學院的前身。
世衛總幹事陳馮富珍和教協創會會長司徒華皆是畢業於上述師範學校。
1994年,政府發布教育統籌委員會第5號報告書及香港教育學院條例,決定把五所教育院校合併,教育學院正式成立,首任校長是梁志強。
教院成立初期,需與多間市區校舍合作,提供教育文憑和在職培訓課程。
直至1996年,獲教資會納入為資助學校。1997年,才搬進大埔校園。翌年,開辦首個學士學位課程。
在香港早期多間獲教資會資助的大專包括浸大、理大、城大和嶺大,於九十年代中起,先後獲正名為大學,但教院的正名之路,則較為崎嶇。
2007年,教院首次向政府申請正名,但是,兩年後,教資會否決建議,認為香港不適宜成立以教育為單一學科的大學。教院隨後回應教資會建議,開辦其他非教育學士課程。2014年,再度闖關,終於在去年獲教資會同意正名。今年正式改名為教育大學,前後歷時近十年。
爭取大學正名期間,教院經歷不少爭議,當中最矚目的是2007年「教院風波」。時任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希望教院與中大合併,校董會亦被指因為時任校長莫禮時不贊成合併,拒絕與他續約。李國章被指有份施壓,引發有關干預院校自主的爭議。
究竟稱為學院和大學有何分別?為何要堅持正名?
教院以往是大學聯招9間院校中,唯一沒有大學頭銜的一間,一直也不是大部分中學生的首選,收生成績跑輸港大、中大等教育課程。校方指沒有大學之名,亦減低海外學者加盟的意慾,影響教院與其他海外大學交流。因此,希望獲得大學這個名份,提升競爭力。
今年暑假便會出產第一批教育大學畢業生。不論有沒有大學的名稱,最重要還是培訓春風化雨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