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新聞台】青少年自殺引起社會關注。《新聞極客》發現過去五年,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求診人數,由1.5萬人增加至2.6萬人,上升7成。精神科醫生指焦慮症及抑鬱症有年輕化趨勢,建議家長放慢步伐,增加與子女溝通的時間。
社交媒體,學生群組,成了學生訴心聲的平台。這個學生說,入大學後找不到交心朋友,讀書壓力大至失眠,要服食安眠藥。
他就說大學內充滿競爭,不單上莊、交流、實習要爭,連找心理輔導都要爭。有自稱中學生的人表示DSE壓力太大,想自殺。
阿May三年前企圖自殺,當時她剛剛入大學。她說有無想過有這麼多無形壓力,開學不夠半年就確診抑鬱症。她說自小與家人溝通不多,可以傾訴心事的中學好友亦已經各散東西。有一次,阿May差點走進鬼門關,因為在網上看到文章,令她感到生命沒有意義,想結束生命。
年輕人不開心希望在網上尋找同路人,網絡世界有時會成了負能量積聚的地方。香港大學賽馬會防止自殺中心總監葉兆輝說,傳媒煽情報道簡單報道,頭版新聞已經有模仿效應,加上現時有互聯網,訊息流通更快更多。
葉兆輝又說,網上發放消息要小心,顧及對方情緒,有時寧可不發放,因為有一群人很容易受負面消息影響。
根據醫管局的數字,過去五年,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的求診病人由1.5萬人,增加至2.6萬人,增加七成,而且佔整體求診人數的比例逐年增加。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國齡表示,接觸過有4、5的歲小童患上焦慮症,亦有高小學生有自殺傾向。
他說,現在幼兒園都有焦慮症個案;自殺行為轉介來急症,以往是中學生,現在是小學生。
他說兒童很多時表現焦慮,將緊張、擔心轉化成為行為問題,例如告訴你身體不適,肚痛、頭痛、擔心,又例如退化行為,如要與母親同睡等等。
陳國齡認為,年輕人自殺的原因複雜,學業壓力通常只是催化劑,家庭、成長環境才是關鍵。她說,壓力對幼稚園、小學生多了,時間表排得密密麻麻,很少時間休息、休閒活動、玩耍等等,加上子女不與父母聊天,父母亦不讓子女表達情緒。
研究自殺問題二十年的葉兆輝表示,香港離婚率十年來上升一倍,近期20多宗自殺個案,有一半學童就是來自單親家庭。
陳國齡建議家長放慢步伐,多聆聽子女心聲。
葉兆輝就提醒,年輕人樂於活在虛擬世界,有問題不求助,想輕生時很快付諸行動。
而阿May在自殺前一刻,被家人發現及時阻止。現在,她會與媽媽以書信溝通,她的抑鬱症亦已經完全康復,她希望類似經歷的學生都可以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