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now新聞台】在器官移植評估中,若果醫生對器官質素存疑,一般都會放棄使用,瑪麗醫院今年中引進新技術,可進一步鑑定捐贈屍肺是否合格,有望將適合移植的屍肺比例增加一倍。
本港肺移植數字一直偏低,去年96個腦幹死亡個案中,若一半人願意捐肺,可接受移植評估再少一點,最終可移植肺只有4個。被拒絕的肺當中,有6個是邊緣肺,如有肺水腫或肺功能不夠順暢,醫生為避免受贈者出現併發症,評估時會傾向保守,多數不會採用邊緣肺。為
增加邊緣肺可用的機會,瑪麗醫院今年6月引入離體肺灌注技術,即是當肺摘離人體後,把特別溶液注入屍肺血管,溶液逐漸加溫,令屍肺回復至人體常溫,再接駁儀器讓屍肺在體外呼吸。就像這個示範的豬肺一樣,過程約需四小時,在這狀態下能更準確評估是否適合移植。
瑪麗醫院心胸外科副顧問醫生辛光耀又指,數小時灌注過程,能讓屍肺有額外時間自我修復一些輕微損傷,有機會改善肺功能,而目前整個肺移植團隊,亦已能應付這項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