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生活百科】熱帶氣旋「樺加沙」名字由來 颱風名稱命名機制

【生活百科】熱帶氣旋「樺加沙」名字由來 颱風名稱命名機制

【Now.com】正於菲律賓東面的熱帶氣旋來勢洶洶,昨晚被命名為「樺加沙」(Ragasa),究竟樺加沙是什麼意思?是哪個地方改的名字?命名機制又是怎樣?

西北太平洋的颱風名稱是由世界氣象組織轄下的颱風委員會制定名單,日本氣象廳負責為區內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熱帶氣旋,按名單賦予名字並對外發布國際統一名稱,確保在多個氣象系統名稱一致,避免造成資訊混亂。

新名單2000年起採用,14個成員各提供10個名字,共140個名字分為5份清單,按提供方英文名順序輪替使用,名字多為動植物、地名或形容詞等非人名。

對於一些造成重大人命傷亡和經濟損失的熱帶氣旋,有關名字可由受影響的國家或地區建議停用;名字亦會因其他原因如文化因素而停用。好似2006年11月吹襲菲律賓中部的颱風「榴槤」,帶來暴雨引發多處山泥傾瀉,超過500人喪生,700多 人失蹤,「榴槤」隨後被除名,由泰國提供的新名字「山竹」頂上。

「樺加沙」名字背景
至於今次有直撲香港趨勢的「樺加沙」,名字是由菲律賓提供,意思是「快速移動」,是列入名單今年啟用後首次使用,「樺加沙」是代替被除名的「海貝思」(Hagibis)。名為「海貝思」的颱風2019年在日本造成廣泛破壞而退役。

菲律賓雖然是颱風委員會成員並提供國際名,但菲律賓氣象部門仍會在其區內為風暴賦予「本地名字」,因此同一風暴在國際與菲律賓境內會同時有不同名稱。以「樺加沙」為例,在菲律賓的本地名稱為 Nando。

參考資料: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