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中科院發布嫦娥六號多項研究成果 破解月背演化之謎

中科院發布嫦娥六號多項研究成果 破解月背演化之謎

抱歉,我們並不支援你正使用的瀏覽器。
為達至最佳瀏覽效果,請更新至最新的瀏覽器版本。
如有問題,歡迎電郵至 pccwmediaiapps@pccw.com 查詢。
廣告
 
中科院發布嫦娥六號多項研究成果 破解月背演化之謎

【Now新聞台】中國科學院公布嫦娥六號去年採集回來的月背樣本多項研究成果,為破解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質的差異,提供珍貴的線索。

滿布月球的凹凸不平坑紋,一直是科學家希望研究及破解的神秘領域。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六號,去年5月成功在月球上最大和最古老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採集月壤樣本回地球。

中國科學院經過一年時間的研究,取得多項成果,進一步揭示月球背面的演變史。除了首次證實早在42億年和28億年前,月背存在過火山活動;科學家亦發現月球古磁場曾經反彈,即是磁場強度急劇下降後再增強,明顯與學術界之前的認知不同。除此以外,團隊首次獲得月幔水含量數據,發現遠低於月球正面,證明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內部水分含量不同,月球存在二分性。

走進月球樣本實驗室,這次嫦娥六號的任務中,最大收獲是這塊罕見的大塊月球玄武岩,直徑大約2.5厘米、重10克,屬於月球表面上發黑的區域。研究人員指,大塊的岩石樣本可以做更加全面的科學分析。

中國科學院副研究員周琴:「像我們這個樣品會取下一部分,小的岩屑用來做光片,觀察它的岩相,然後做它的礦物成分。另外,我們還可以再取一點樣品,去做一些元素精度比較高的定量的工作,包括它的元素化學成分、同位素的成分,都可以同時做,相當於一個樣品從不同維度去看它、去解譯它。」

研究成果已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