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com】中大醫學院團隊研究發現透過以次世代DNA測序技術,可成功識別出一系列鼻咽癌癌细胞釋放的血漿EB病毒DNA分子特徵,有助更準確分辨出患鼻咽癌的高風險人士,有關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癌細胞》發表。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是首個被證實可引致癌症的病毒,有報道顯示全球9成以上成年人曾受它的感染。它是皰疹病毒的一種,亦稱作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它的傳染源是病毒攜帶者和病人,可在人咽部的上皮細胞內長期生存和繁殖,並釋放到唾液內。
它主要通過唾液和飛沫等傳播,極少數經輸血傳播,因此也被稱作「親吻病毒」,感染EB病毒的徵狀多數不明顯,故大部分人都沒有發現自己曾感染此病毒。
由於幼童抵抗力較低,因此最容易被EB病毒感染。研究證據顯示,這種病毒可引發癌症,例如鼻咽癌、胃癌、伯基特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其他淋巴瘤類型的疾病。
鼻咽癌的發病率有地區差異,東南亞和非洲的發生率一向較高,在中國南方地區,特別是廣東(包括香港)非常普遍,故鼻咽癌又稱廣東癌。鼻咽癌患者主要是年輕男性,男性患病機率比女性高出3倍。根據2018年香港癌症統計數據,鼻咽癌是香港20至44歲男性中最常見的癌症。
香港大學早年一項研究發現,只有個別基因組序排列的EB病毒與鼻咽癌有較高關聯性。該項研究結果顯示,沒有鼻咽癌的健康帶病毒者,帶有5種EB病毒組,而大部分鼻咽癌患者只帶有其中兩種。高危EB病毒的分析可以與其他篩選法結合,用以篩選有高風險患上鼻咽癌的人群。
鼻咽癌風險因素除卻EB病毒感染外,高危一族如有長期吸煙習慣、家族病史等,可考慮定期接受檢查。如果發現有如下徵狀:頸淋巴結腫大、無故流鼻血、鼻塞、耳鳴或聽覺失靈、頭痛、視野出現重影及面部麻痹等,應盡快求醫,及早診斷和治療能提高鼻咽癌治癒率。
資料來源/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相/Freepik